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一公局集团】会“说话”的钢丝绳

2025-07-30 22:33:13浏览:91 来源:中交一公局集团   
核心摘要:会“说话”的钢丝绳
中交一公局集团“快看!这个荧光点就是‘伤口’!”紫外光下,质检员赵梓兴的指尖戳破了安全隐患的伪装。曾经,要揪出这根钢丝绳的细微断丝,他得顶着烈日攀爬到10米高的龙门吊行走小车上,攥着强光手电逐寸摸索。如今,一道紫外光扫过,隐患便无所遁形——这项“紫外荧光检测法”,正是轨道交通22号线团队安全管理的创新举措之一。 轨道交通22号线16标二工区施工现场 承建的轨道交通22号线河北段线路全长29.2公里,其中盾构隧道线路超15公里,共有6台龙门吊,承担着超1.88万环隧道管片的吊装任务。“一环共有7块管片,总重约45吨,分两次吊装, 一次吊装相当于同时吊起3头成年大象的重量 。”赵梓兴说。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龙门吊钢丝绳的质量堪称“生命线”,可传统检测方式却像在“乱麻中找线头”。几百米长的绳,技术人员弓着腰、仰着头,举着强光手电照30分钟才能查完。“哪怕漏看一根断丝,45吨重的管片就可能从高空坠落,后果不堪设想。”工区副经理石珮锺一语道出了钢丝绳的重要性。更棘手的是,检查时龙门吊必须停工,施工高峰期1天要耽误近1小时,直接拖慢盾构机的掘进节奏。 项目管理人员用紫光灯检测龙门吊钢丝绳 研讨会上,大家围绕着如何提高检测效率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验钞笔的原理或许可行,它能让特定的东西显现出来”“刑侦剧里,警察用紫外线灯能发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痕迹,或许也可以借鉴”……这些想法像一颗颗种子,在团队成员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技术团队经过反复比对12种荧光材料,进行37次试验,最终确定了适配钢丝绳氧化层的荧光剂配方,将 “紫外荧光探伤”的思路落地。  试机那天,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当紫光灯扫过钢丝绳时,局部断丝处因高温形成的氧化痕迹果然发出了荧光,清晰可见。 “现在5分钟就能搞定,漏检率几乎为零!” 赵梓兴擦着手上的油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荧光检测解决了“查得准”的问题,新的挑战又冒了出来。“钢丝绳吊1000环就到疲劳极限,现在1台龙门吊一天吊20环,这么高强度的作业,忙起来谁能天天记着它的使用次数?”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项目技术团队成员的心间。有一次,一台龙门吊的钢丝绳在连续作业中,实际吊装次数已接近了疲劳极限,工区经理玄期林发现后,连夜组织人员更换,手心的冷汗把记录本洇出了浅痕——后怕之余,更坚定了团队升级管理的决心。 大家连夜为每根钢丝绳建立 “电子健康档案” ,在监控平台上画下红色“警戒区”:每吊装一环,代表使用进度的绿线就前推一格;距离临界值还有50环时,系统预警;进入最后30环“警戒区”,龙门吊停止使用,必须更换完成才能再次进行使用。 龙门吊钢丝绳使用周期统计表 “上周有根绳刚触警戒区,平台立刻亮了警示灯,我们当天就更换了钢丝绳,换绳时正好赶上工序衔接的空档,一点没耽误事儿。” 班组负责人老张点开系统,看着稳稳停在安全区的绿线,语气里满是踏实。 从手掌抚过绳股的粗糙触感,到紫光灯下跃动的荧光;从记事本上潦草的计数,到屏幕里精准跳动的绿线——这根承载着千钧重量的钢丝绳,正诉说着项目团队最赤诚的坚守与担当。如今,项目已顺利吊装管片 1.64万环 ,6台龙门吊“零事故”完成吊装任务,而会“说话”的钢丝绳以及监控屏幕上跳动的绿色信号,依旧与正在掘进的盾构机并肩作战,也无声宣告着这场“钢丝绳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微光成炬,照见的不仅是隐患的踪迹,更是用创新与精细化管理筑牢的生命防线。 策  划 | 党委宣传部 供  稿 | 王伟责  编 | 尹沁宇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一公局集团】同翔项目紧日子里的“算珠哲学”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