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团美丽中国我先行共筑绿色新未来“两山”廿载一局人以蓝绿为笔、匠心为墨
拭去渣场灰黄晕染江河澄碧终迎——抬头,天蓝如洗俯首,水清见影极目,绿涌成潮山河巨变,皆是回响!
拉萨南北山区域海拔高、气候干旱,年均降水量仅400毫米,岩石裸露率超70%,植被覆盖率不足10%,风沙灾害频发。
二公司拉萨南北山绿化项目
累计种植苗木88万株,成功在“石头缝里造绿洲”。面对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三重天险”——运输难、生长难、存活难,项目团队将传统基建优势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开创性应用无人机集群智能运输与监测系统,精准破解高山物资配送与苗木健康管理难题;系统性研发筛选耐寒耐旱高原适生树种,建立科学培育体系;创新构建“以林配水”智慧灌溉模式,使苗木成活率突破85%,较传统造林技术提升30个百分点。(赵亚京、张治选/报道)
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与治理项目区域多为盐碱地和沙化地块,这片土地曾因生态压力“面色蜡黄”,植被覆盖率下滑、生态功能受损,
五公司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与治理项目
团队采用“旋耕镇压+播种镇压+浇水”组合法种植“细如针”的中科羊草,通过“种前深耕挖根+借苜蓿抢空间”策略治理毒害草,施工总面积达50834.7亩,其中种植中科羊草21991.8亩,治理毒害草及垦地还草种植紫花苜蓿28842.9亩,既改善了生态,同时,也为牧民带来可观收益。(郭琳琳/报道)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的草原,曾因超载放牧叠加连年干旱,草场退化至“斑秃”:植被覆盖率由85%断崖式跌至25%,牧草亩产仅80公斤,人均年损失4000元,牧民“望草兴叹”。
华中公司三北林草修复项目
团队以科技破局:在退化林带,精准补植柠条、梭梭14.5万亩,首创“隔行栽植+深坑保墒”技术,苗木成活率提升40%;在退化草原,启用无人机厘米级测绘定位,抛肥机均匀撒施每亩8公斤复合肥,31万亩草场“精准增肥”。如今草原覆盖率回升至70%,牧草亩产跃至150公斤,牧民依托生态畜牧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昔日“斑秃”重现绿浪翻滚,成为北疆生态富民“幸福牧场”。(张泽林/报道)
江西金石山历经近百年无序开采,2015年停产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山体裸露致滑坡频发,2021年被列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问题。
四公司金石山矿山公园项目
团队以“EPC+O”模式,在1278亩废弃矿山上运用机械清理、静态爆破及防护网消除崩塌风险;创新土壤改良技术提升植被成活率,建设地下雨水收集净化系统+市政智能补水解供水难题,修复林地220余亩、草地360余亩。现引入24项多元业态,预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就业120余人,入选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杨坤/报道)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毕节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长期过度开垦导致土壤结构破坏,部分地带农田减产达30%。
七公司毕节高标准农田项目
团队强化科技赋能,创新“三犁三耙+有机肥培肥”法土壤改良技术,通过引用智能滴灌系统、新建灌溉排水设施等手段,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格局,将土壤肥力提高了65%,将平均亩产粮食从400公斤提升到550公斤,昔日低效田已转变为村民“致富田”。(苏克静/报道)
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盘踞于此,为了有效遏制三大沙漠蔓延握手连片带来的危害,
一公司阿拉善荒漠治理项目(二期)
团队在沙漠边缘地带、重要道路两边、重点城镇周围,选用沙枣、梭梭等耐旱抗风沙的乡土灌草种,采取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工程固沙等综合措施,完成人工种草82.9万亩、人工造林4.75万亩、工程固沙52.7万亩及围栏封育62.7万亩,有效助力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锁边合龙,显著增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段海燕/报道)
地处四川盆地的江油市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长期种植作物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加之土壤酸化、养分流失、肥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当地农田养分流失率超40%。
西南公司江油市优质饲草粮蔬项目
团队立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入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相结合的创新技术,配套利用农业废弃物还田工艺,形成"三位一体"修复方案。经田间试验,改性生物炭使土壤pH值回归理想区间,铵态氮、有效磷等关键养分保持能力提升超30%,土壤团粒结构更趋优化,保水保肥性能显著增强。如今作物平均每公顷产量提高15%,水稻产值超1.2亿元,真正实现“土地”变“良田”。(李其乐/报道)
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重庆奉节辖区内拥有长江干流41.5公里,随着城市的发展,雨污水混合与生活、工业废水逐渐汇入长江支流朱衣河中。
三公司重庆奉节长江大保护项目
从根本入手,在地下建设14.1公里的雨污水管网,将雨污水顺利分流,并在全县内积极新建及改造54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率与收集率达95%以上。为了保护河岸生态,项目采取生态联锁砖化身,其15%孔隙率设计,可达50年一遇防洪标准,并在河流两岸种植菖蒲、鸢尾、紫穗槐与狗牙根等植物,大幅度提升护岸抗冲刷能力与植被覆盖率,岸坡稳定系数较原来提升了1.3倍。(申淑萍/报道)
策 划 | 党委宣传部、七公司
来 源 | 一公司、二公司、三公司、四公司、五公司、七公司、西南公司、华中公司
制 作 | 杨晓旭、张哲宇
校 对 | 谢保英
责 编 | 尹沁宇
审 核 | 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