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团华中工程有限公司先锋榜样★ “两优一先”先进事迹展播
★建党104周年,向先锋致敬
他们,是关键时刻冲得上的党员
他们,是把支部建在项目上的堡垒
今天,我们集中表彰这些闪耀的名字
让典型引路、让榜样发声
用高质量党建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交一公局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杨达赖 杨达赖,200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高等级公路施工机械化专业。现任汉宜改扩建7标项目常务副经理,全面负责项目整体生产经营工作。自参加工作18年以来,从技术员到项目负责人,他始终坚守初心,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匠心守护工程质量,用初心践行使命担当,在基层岗位上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
一政治坚定,把准方向守初心
“工程建设首先要讲政治,党的方针政策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他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落实上级各项工作要求部署时,他始终坚持上级的决策部署不能打折,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他能带头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安全生产、质量管控等政策法规,逐章逐条解读施工用电、高空作业、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等关键条款,还结合项目实际案例进行风险点剖析,让生硬的法规条文变成鲜活的安全教材。
河汾一路项目主线高架桥上跨滨河西路,紧邻临汾一中,每日早晚高峰时段人流量大、车流量大,交通导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拥堵甚至安全事故。面对这一“烫手山芋”,他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关于“临近学校区域施工交通组织”的专项条款,对照规范要求在现场逐点对照勘察,牵头制定“分阶段导改”方案。为确保施工方案合规可行,他连续一周带领团队蹲守现场,在早晚高峰时段实地测算车流峰值、行人密度数据。他先后4次邀请公司技术专家、交管部门民警、施工班组负责人等召开研讨会,针对门架搭设时的临时交通分流、拆除阶段的车辆限行时段等高风险环节展开激烈讨论,优化后的方案不仅顺利通过了安全评估,更比原计划缩短了20天工期,实现了施工安全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二聚力团结,凝心聚力创佳绩
“一个项目的成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团队同心的结果。”他深谙团结的力量,始终把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作为重要职责。在项目管理中,他推行“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工作机制,让班子成员各展所长又协同作战,形成了“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氛围。面对项目建设中的急难险重任务,他总能带领班子成员拧成一股绳,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临汾河汾一路项目建设中,不仅面临技术难题,还承受着任务重、工期紧的双重压力。为实现开源节流、提质增效的目标,他带领项目团队多管齐下,打出一套降本增效“组合拳”。图纸优化开源头,他带领项目团队积极与设计院对接,上报23项图纸优化方案及建议,最终落实21项。在成本管控方面,从签订合同期初便对各项条款进行全方面的研读与约定,减少漏洞;在过程中定期组织合同履约检查,确保结算量不超图纸设计量,对各类材料的消耗损耗严格核查与分析,并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这些举措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还全面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为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吃苦耐劳,扎根一线践使命
“工地上最苦最累的地方,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 这是他践行多年的承诺。自工作18年来,他始终扎根基层,在施工一线磨砺成长,足迹遍布甬江项目、遵贵扩容 8 标、商丘市域快速通道等多个工程,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磨砺成长,把每个项目都当作精进本领的“实践课堂”。
每当项目推进遭遇 “拦路虎”,他始终是团队中最坚定的 “冲锋者”。面对棘手难题,他总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带领团队沉下心来剖析症结、反复研讨,在一次次试验与优化中摸索突破路径。凭借着这份不避艰难的担当与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最终总能啃下硬骨头,为项目量身打造出最优解决方案,让团队在困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在汉宜改扩建项目初期,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与巨大的建设压力,他带领团队扎根一线反复研究项目特点和难点,精心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交通组织设计,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以执着付出诠释担当,尽显吃苦耐劳的本色。
他常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像钢筋一样坚韧不拔,像混凝土一样凝聚力量。”这朴素的话语,正是他政治坚定、聚力团结、吃苦耐劳的生动写照,也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最赤诚的告白。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正以昂扬的斗志向着更高目标迈进,让党旗在施工一线高高飘扬。
来 源 | 汉宜改扩建7标项目供 稿 | 齐晓鹏编 辑 | 陈 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