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很高,足足有两层楼高
它很重,主机重达580吨
它很贵,身价超过4000万元
它很爱“吃”岩石
城市轨道交通是吊车8吨的地下隧道有它是吊车8吨的功劳
知道它是什么了吗?
它就是被誉为“地下蛟龙”是吊车8吨的盾构机
而在“地下蛟龙”穿山掘地的背后
离不开一批技术精湛的盾构机驾驶员
他们被称为“驯龙高手”
让我们走进桥隧公司在建的
长沙地铁6号线湘雅医院至烈士公园区间
探访这位“驯龙高手”
是如何操作“地下蛟龙”穿山掘地——
“地下蛟龙”的工作日常
4月1日,上午9点,顺着隧道走了10分钟,正在作业的“地下蛟龙”出现在眼前。
驾驶着盾构机“穿山掘地”的年轻小伙就是崔华新。在崔华新的操作下,盾构机最前端的刀盘如同巨大而又锋利的“牙齿”,随着刀盘的旋转,泥土和岩石被层层切削,“吃”进“肚”里,再由传送带送往尾部的运输车。
“盾构机一旦开工,就需要24小时不间断作业。”崔华新说,每天7点,他就要下井接班,开始着手一天的工作。他的工作时间为两班制,早上7点到晚上7点,半个月一倒班。
崔华新的工作地点位于盾构机的一号台车,是盾构机的主控制室,空间不足两平米,只容得下4、5个人站立。在崔华新的心中,主控制室是盾构机的“大脑”,作为指挥“大脑”的驾驶员,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要细,责任心要强,这样才能把机器开好。
伴随着硕大的盾构机刀盘徐徐启动,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崔华新熟练的启动按钮,驾驶着“地下蛟龙”以每分钟30毫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掘进。在盾构机运行中,崔华新需要紧紧地盯着面前的4个显示屏,密切关注着反应盾构机的运转情况的每一个参数。刀盘扭矩、掘进速度、掘进姿态,出土情况等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必须要严控各项操作参数、确保施工指令的正确贯彻执行。
在盾构机主控室,崔华新时刻根据4块显示屏幕的实时数据,操作盾构机穿山掘地。
崔华新说起隧道的工作环境,用7个字概括就是“高温高湿高噪音”。尤其夏日里,隧道更像“闷罐”,加之机器设备散发出的热量,温度在40度都不足称奇,边“洗桑拿”边干活。但对他来说,这早已是工作常态。
长沙地铁6号线湘雅医院至烈士公园区间,途径湖南省博物馆、烈士公园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虽然是在地下驾驶盾构机,但心里时时刻刻要留心地上的建筑,防止地表建筑物的一些沉降、开裂,保障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受破坏。”崔华新说,对待工作,他没有一丝时间松懈,为的是能让市民早日坐上新的地铁线路。
“驯龙高手”养成记
2015年5月,崔华新以一名实习生的身份来到桥隧公司,进入武汉地铁7号线13标项目。那时,崔华新第一次接触盾构机“庞然大物”,便暗自下决心要让盾构机在他手中变得服服帖帖。
当时,桥隧公司有一套完善的盾构机司机培训制度,“导师带徒弟”就是“驯龙高手”的“修炼秘诀”,让新生代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拿手绝活,成为一名合格的“地下蛟龙”驾驶员。
盾构中心生产副经理韩振宇是桥隧公司数一数二的“名师”,对崔华新等新人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培训。起初,韩振宇就让大家对盾构机机械结构,流体配置,电气配置以及盾构施工流程进行全面了解。为了将工作做得扎实,崔华新硬是将盾构机上百个部件的尺寸、参数都一一记录下来,细致到盾构机上每一颗螺栓的尺寸。
“光是本子就满满当当的写了十几页。”在韩振宇看来,年轻的崔华新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不怕苦不怕累,而正是这一品质,韩振宇将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倾囊相授,对于崔华新的每一次操作,都仔细进行点评,指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得益于公司“师带徒”体制下名师的指导,加上自己的努力,崔华新的技能提升很快。
崔华新在隧道做巡视工作。
当时,武汉地铁7号线13标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有溶洞,淤泥,黏土,灰岩,还有细沙。不仅要下穿京广铁路、武汉地铁4号线,还要穿越上软下硬地层,黏土地层还要防止“结泥饼”。穿越雄楚大街高架桥桩基,桩基距离隧道最短距离只有几十厘米,尤其是下穿运营中的武汉地铁4号线,隧道顶部与4号线轨面只有2.3米,是该段施工的最大安全风险点。特殊的施工环境,严格的劳作要求,带给崔华新不仅是严峻的考验,也是快速的成长。
年轻的“驯龙团队”
“我们盾构中心平时常态化开展‘导师带徒’和岗位练兵,系统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崔华新就是这一批年轻人之中的佼佼者。”桥隧公司盾构中心经理任珩介绍,目前盾构中心共有盾构司机11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我们是一支年轻的团队,每一个都很有闯劲,敢拼敢干,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谈及荣誉,崔华新平静地说,“我很幸运,成长在这样一个团队里,也很庆幸能参加此次大赛,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盾构掘进技术。”
“像崔华新这样的年轻技能人才,是桥隧公司内部一直着力培育,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更是公司创新升级‘提能增效’的不竭动力。”桥隧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尹玉林表示,桥隧公司在他刚走上岗位时就安排名师当他的师傅,帮助他快速成长。导师带徒弟,让年轻人可以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今,24岁的崔华新,这位年轻的“老把式”,也开始进行师徒带教工作,将自己的驾驶盾构机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我。”崔华新希望和同事们一起成为“技术达人”。
来 源 | 桥隧公司、湖南工人日报
责 编 | 雷晓芸、唐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