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团“2号塔吊低速起钩,慢慢加速……好,停钩!”塔吊指挥员王运玲的声音回荡在工地上。在她身后,73栋楼正拔地而起。而她的每一次指挥,都牵动着整个塔吊作业的安全命脉。
建筑公司承建的武清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是天津市重要民生工程,承载着5700余名还迁居民的安居梦想。塔吊指挥员,正是托起这份期盼的第一道安全防线。现场,41台塔吊协同作业,容不得半点闪失。
01不服输的空中指挥官 王运玲身形修长,言谈爽朗大方,眉宇间透露着一股柔韧的倔劲儿。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她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B区钢筋就位,C区塔吊待命,A区暂停起钩!”
在她简洁有力的指令中,70米高的塔吊吊臂平稳移动,重达2吨的钢构件精准落位,误差不超过3毫米。
这是她经手的第1112次高空吊装作业,
均保持着“零失误”的良好记录。
如此精准度,并非一日之功。6年前,刚接触塔吊指挥的王运玲还是一名“菜鸟”。第一次拿起对讲机,颤抖地指令让塔吊司机听错了方向,一度让她睡不着觉。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她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对着图纸练,将上千种材料编码、数百种吊装路径烂熟于心。如今的她,仅凭吊索的轻微震颤,就能判断钢材的重量,一眼扫过,就能在错综复杂的钢架间规划最优路径。
“塔吊高耸,俯瞰整个施工现场,就像是工地的眼睛,而指挥员,就是这个眼睛的‘瞳孔’。”
王运玲说。她的眼力,被工友称赞如同标尺般精准。
02安全卡套里的双重守护
“每次上工前看看孩子,就提醒自己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王运玲说。
在她的反光衣胸卡包里,永远放着两样东西:一件是起重作业“十不吊”准则,另一件则是装着与孩子合影的照片。行业里那些触目惊心的安全事故,时刻提醒着她:塔吊指挥员的一个微小失误,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2024年夏季,暴雨突然来袭。王运玲敏锐察觉风向变化,立即通过对讲机发出紧急指令:“所有塔吊停止作业,吊钩归位!”仅仅5分钟后,狂风骤起。若当时仍在高空作业,后果不堪设想。王运玲对安全工作细致入微,检查吊索具时,连钢丝绳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磨损都不放过。
凭借连续超强的专注力与精湛技术,2025年3月,
王运玲荣获了建筑公司“巾帼建功标兵”的称号。
如今,在项目工作140余天,她始终保持着高精度、零失误的安全记录。谈起工作,她郑重
说道:“别看我们只是发指令,这可是个细致活。如果稍有差池,都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03烈日下的坚守与温情 盛夏午后,工地热浪蒸腾,指挥台的钢板反射着刺眼的白光。安全帽下的束带早已被汗水浸透,王运玲抹去流进眼角的汗珠,接过工友递来的凉茶猛灌几口——这是项目部半小时前配送的防暑物资。连续作业两小时后,她还是感觉不适,在工友帮助下来到了生活园区的医务室。护理床上,医生用冰毛巾擦拭着她的额头,空调的冷风扑面而来,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整个人都舒坦了不少。
建筑公司武清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高峰期有2500余名工人同时在园区生活,如同“工地上的小城市”。
为保障他们无忧工作,项目深入践行“幸福一局”理念,通过物业化管理服务为工人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里,不仅有医务室,还有生活超市、警务室、理发店、风味食堂、快递驿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让身处异乡的工人们感受到“此处安心是吾乡”的温暖。
更让大家感到安心的是工资卡里准时到账的数字。“有的工地听说要等到年底才能结账,但我们每个月30号工资准时到账,干活可有劲了!”王运玲说。
项目推行一套完善的产业工人进出场及工资发放流程,确保每月工资准时到账。
从月薪到年安,这项“暖心工程”守护着大家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夕阳余晖下,73栋楼仿佛被巧手镶上了金边,王运玲的指挥哨声再次响起。在她眼前,钢构件正在严丝合缝精准嵌入混凝土骨架。
而每一寸精度的背后,
都是王运玲们“把安置房当自家房来建”的庄严承诺。
策 划 | 党委宣传部、电气化公司
供 稿 | 刘丹丹
责 编 | 尹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