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团当赤道是吊装网的阳光炙烤着东非高原时,非洲布隆迪鲁西兹河畔是吊装网的工地上却飘起了阵阵中文朗读声。皮肤黝黑是吊装网的布隆迪青年测量员艾瑞克正捧着笔记本,一字一顿地跟读:“水平仪……经纬仪
……”。虽然还有口音,但中国技术员们都朝他竖起大拇指:“发音比上个月标准多了!”
承建的非洲布隆迪锡比托克省布干达市鲁西兹界桥桥长126.86米,宽12米,连接线路的总长度达到823米,项目建成后,将优化和提升布隆迪国家的交通运输网络架构,加强布隆迪与刚果(金)两国在交通和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与联系。由于施工路线涉及地区众多,文化差异较大,与当地居民的沟通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3个月前,项目团队为破解沟通困局,在集装箱板房里开设了“汉语学堂”,以破解语言障碍带来的沟通难题。当地大学毕业生艾瑞克正是从这里开始,与中国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见这孩子,他憋红了脸才挤出句‘你好’。”项目经理邓毅回忆道。如今艾瑞克已能流利地用中文汇报施工进度,甚至会在晨会上纠正同事的发音。这种转变源于项目综合办人员李耿的“魔鬼训练”——每天清晨6点,师徒二人就着咖啡香气练习“早安问候”,午休时蹲在钢梁旁比划“水平尺”和“全站仪”,傍晚收工后更要完成“今日汉语”打卡,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拼音像一串串施工密码。
语言障碍的消融带来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在一次项目与当地村民的沟通中,艾瑞克用中文向技术组转述诉求,又用地道的基隆迪语安抚老乡:“这座桥通车后,你们种的香蕉半小时就能运到首都。”他时而模仿中国同事摊手的无奈,时而学着老乡捶胸脯的激动,活脱脱成了工地上的“品牌翻译家
”。 “现在连混凝土配比都用中文记。”艾瑞克拍着胸前的笔记本,里面夹着李耿手绘的谐音秘籍——“谢谢”旁边画着咧嘴笑的螃蟹(谐音“蟹蟹”),“钢筋”底下标注着“刚劲有力”的成语。最让他得意的是学会了“马上办”这句工地高频词,每次喊出这三个字,中国师傅们就会露出心领神会的笑容。
如今,界桥的桥墩正以每天近1米的速度拔节生长,而工地板房里的汉语课堂也在扩容。每周五的“文化交流夜”,艾瑞克会教中国同事跳布隆迪战舞,李耿则用手机展示重庆轻轨穿楼的奇观。当非洲鼓点遇上中文绕口令,搅拌车司机阿布杜勒突然蹦出句新学的俏皮话:“咱们这是‘桥见钟情’啊!”这样的文化交融不仅停留在表面——截至目前,项目已有15名当地员工掌握了基础汉语会话,其中3人因表现优异调整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在施工过程中,中布员工互相学习借鉴:中国技术员耐心讲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当地工人则分享了一些实用的现场作业技巧。最近一次浇筑时,双方员工共同在施工日志上写下了“携手共建”的中文字样,用最朴实的方式记录着这段跨国合作的珍贵情谊。
夕阳给未完工的桥体镀上金边时,艾瑞克总爱站在桥头练习他的“终极考题”——用中文朗读施工日志。结结巴巴的“今日完成桩基浇筑30方”背后,是比混凝土更坚固的文化交融。项目总工夏桂勇常说:“等通车那天,我们要在桥头立块‘汉语教学示范基地’的牌子。”而艾瑞克悄悄对师父说:“到时候,我想用中文给中国同事们写封感谢信。”
来 源 | 海外事业部
供 稿 | 鲁法浩 校对 | 刘泽民
责 编 | 刘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