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团我站在北京东六环隧道口处,脚下是绵延7.4公里是汽车吊的地下隧道。作为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是汽车吊的创建示范项目是汽车吊的建设者,我们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任。绿色施工的理念,早已深深融入工程的每一处细节,成为这个项目最鲜明的底色。
让拌和站从地上“消失”
工地上看不到一座拌和站,这让我颇感自豪。传统施工中,拌和站往往是尘土飞扬、机械轰鸣的代名词,但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一种更安静、更干净的混凝土生产方式。
东六环效果图 为了满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环保要求,我们团队决定挑战行业惯例——将拌和站从地面搬进隧道里。起初,这个想法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浆液拌和需要稳定的环境,而隧道内空间有限,且盾构机不断掘进,如何确保设备同步移动?如何保证浆液质量?但看着传统方式下长距离运输造成的资源浪费,我们决心要改变。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巧妙利用大直径盾构隧道空间相对宽敞的优势,将地面拌和站搬到了盾构机台车上,形成了一套
“制浆—储浆—注浆”一体化集成系统
。据统计,这一创新技术不仅节约用地5400平方米,还减少水平运输13.6万车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3圈半。
更重要的是,它让工地摆脱了传统拌和站的噪音和扬尘,让绿色施工从理念变为现实。
给渣土二次生命 “运河号”盾构机每推进一环,就有400立方米渣土从刀盘后方排出。整条隧道渣土总量高达150万立方米。这些富含泥浆的渣土,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我们决定让这些“废料”获得新生。
泥浆站系统经过多方考察,我们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泥浆处理设备,采用
“筛分—旋流—压滤”三级处理工艺
,将泥浆彻底分离成水和土。分离后的水,经过生物膜和磁混凝沉淀技术净化,达到排放标准;渣土则被压滤成干燥的颗粒,直接运往指定场地,用于绿化种植或路基填筑。这不仅仅是对环保责任的担当,更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实践。
向大地借冷暖的智慧 最让我兴奋的是那条800米长的能源隧道试验段。传统隧道的通风和温控依赖电力驱动,而我们尝试了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向大地“借”能源。我们在国内率先研发基于地热交换技术的盾构能源隧道技术,在隧道内衬预埋换热管道,利用浅层地热能为隧道运营管理区供暖和制冷。
成型隧道 冬天,隧道围岩的温度比外界高;夏天,又比外界低。这套系统就像一条“地热血管”,把地下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地上建筑。试验数据显示,能源隧道
可满足1200平方米建筑的暖通需求,节能效率高达75%
。这项技术还能用于隧道口路面冬季融雪,减少盐类融雪剂对环境的污染。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一种建造哲学的转变。我们不再只是向自然索取,而是学会与它共生。
隧道内部 如今,隧道已经通车。我站在东六环隧道口,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心中满是欣慰。这里不仅有混凝土和钢筋,更有我们对绿色低碳的承诺。每一处创新,每一次突破,都在书写着中国建造的绿色篇章。
来 源 | 《交通建设报》、隧道局
供 稿 | 吕计瑞
责 编 | 尹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