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起来、忙起来、动起来——这是“4411”治理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八公司干部职工是吊车处理网的工作常态。
开展“4411”治理帮扶工作,是集团公司改革重组后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以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吊车处理网的现实问题。先于第二阶段扩大治理面工作开始,八公司便自我加压,于4月19日迅速召开自查自纠专题部署会议,掀开新一轮解放思想、转型升级是吊车处理网的大变革序幕。2个多月的系统治理以来,八公司下决心、动真格,领导班子驻基层一线精准帮扶,办实事、解难题,全体员工信心十足,士气高昂,战斗力不断攀升。
凿开思想“坚冰”
“我们的差距源自于思想。”在一次会议上,企业发展部这一论断如投入河中的石头,引起大家强烈共鸣。随后,一场凿开思想“坚冰”的素质能力提升攻坚战,在八公司火速拉开。
八公司制度日
讲原则是一公局集团鲜明的管理风格。如何从思想深处转变,提升每一层级对敬畏制度、执行制度、落实制度认识的“观念水位”?“八公司制度日”应运而生,每周五下午便开展一次制度讲堂。
一次讲堂结束后,党委工作部的小李面露惆怅,“经营管理部的制度太难理解了,刚才培训后的测验成绩一定不理想。” 虽然从事着不同性质的工作,但是不能“掉队”的心情是一致的。为此,小李把一公局集团制度汇编放到了办公室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有空余的时间,就会拿起来翻一翻、学一学。
制度汇编成为炙手可热的“红宝书”
一时间,一公局集团制度汇编成了八公司争相传阅的“红宝书”,遇到困难翻制度,成为了八公司员工的一种习惯。
依托结对提升活动,八公司与海威公司联合举办近10次培训活动,不仅有技术创新创效、法治能力提升等培训讲堂,还有品牌宣传、商务礼仪等课程,一系列动作增进了融合,打开了视野,找到了差距,也悄然改变着大家的行为习惯。
“这是你的事”被“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替代:培训结束,最后走出会议室的人,自觉地随手关闭了灯和空调;办公室里,书立、水杯有了固定的摆放“居所”,与工作无关的东西消失了;中午休息时,新装修的图书阅览室里门庭若市,读书成了“新风尚”;把党徽戴在身上、“党员先锋岗”标识牌立在案头,党员们自觉践行模范先锋作用。
你问我“4411”治理帮扶的精神动力什么?“4411”是一种凝聚人心的精神、一种众志成城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八公司每名员工的骨血里,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市场开发先突围
距离2019年高考倒计时整1个月,嘈杂的天津站候车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孙晓丽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妈妈要去苏州投标十几天。儿子,高考是你的战场,市场开发是妈妈的战场,咱们一起努力!”
一直以来八公司市场营销工作缺乏体系支撑,虽然不断跟踪项目,但是没有形成核心市场,尤其受经济下行影响,市场营销工作一度举步维艰。“盯问题、强治理、补短板”,八公司市场营销工作开始了一次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凌晨4点做标前准备
到了苏州,孙晓丽立即投入了标前准备工作中。作为八公司苏州市场的包保责任人,孙晓丽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营销就像打仗,工作指导要突出快、准、稳、实。”党委书记、董事长都业洲在工作会上提出的营销思路,孙晓丽经常挂在嘴上,付诸行动上。“精耕细作了近10年,大家不要觉得对苏州市场的研究很透彻,评标办法在不断改变,我们还有继续深挖的空间,必须把工作做得再细一些。”孙晓丽叮嘱团队说。
标前成本测算精准到每方混凝土的运距、每台机械的运转周期;为了做出最优报价,每天浏览各大交易平台上百次,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哪怕只有一条也会欢欣鼓舞。“我们的资审、方案通过率都是100%。”负责技术方案的王子平骄傲地说。
如今的市场开发部,商务、报价、技术不再是单兵作战,取而代之的是系统联动、相互配合。一家人,一起干,一起赢。开标前的那段日子里,早八晚十二是常态,没有谁因为个人原因让工作停滞下来,整个团队总是忙碌中如齿轮啮合般不断推动整个开发工作的运转。
同事问她:“儿子就要参加高考了,怎么不多陪在他身边,给他加油鼓劲?”孙晓丽说道,“现在全公司上下都压力山大,集团公司“4411”治理帮扶力度很大,看看咱们的工作存在很多不足,我们无论如何都得争分夺秒补课赶队。”
拼搏奋斗的精神在母子间相互影响。母亲节那天,孙晓丽收到了儿子精心准备的礼物卡片:“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我们一起加油。”近日,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孙晓丽的儿子考得了理科640分的高分。
2个多月治理提升,八公司市场营销工作成绩逐步显现。今年累计中标5个项目,合同总额约47亿元,超过集团公司下达年度指标的110%。但是,市场开发团队没有一个人因为这样的成绩而骄傲自满,“‘两轨一城’的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稳固的市场没有形成,我们还需要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加大马力。”孙晓丽说。
基层提质焕新颜
“4411”治理帮扶工作开展后,八公司一线项目也正发生着变化。
八公司承建的郑西高速伏牛山隧道全长9.2公里,是河南省在建最长公路隧道,计划工期35个月。作为“咽喉”工程,它的进度对全线通车时间具有决定性影响。
集团公司“提能增效年”主题活动一直牵动着张超的心,“伏牛山隧道施工如何提能增效?”这位项目副经理茶饭不思地琢磨着。开挖净距小、地质条件差、施组要求高,在这样的施工条件下,3年要贯通9公里特长隧道无疑非常艰难,更何况还要缩短工期。为此,他多次组织团队研讨方案、学习标杆方法和成功经验,只要是觉得可行的建议都会认真钻研论证。
引进三臂凿岩台车
“机械化生产是否可行?”一次方案研讨上有人这么提出,张超一下子眼前一亮。会后,大家反复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细节,最终确定引进三臂凿岩台车开挖掘进,采用机械化配套作业代替人工开挖。
使用先进机械后,一次断面开挖由原来的19名作业人员连续施工时长5小时,缩短为3名操作手用时3小时。如今,伏牛山隧道月进尺可达180米,开挖工效显著提升。
三臂凿岩台车刚引进不久,设备周围经常出现一个小伙子——物资设备部的高志强。虽然他学的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如同变形金刚一样的自动化机械设备。只要一有空,他总是跟在维修师傅后面,想尽办法地学习维修技术。
设备维修时,他就在旁仔细听师傅们怎么分析故障,看他们如何去维修,哪些部位容易出现什么故障,他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回来后,就用心去分析、揣摩,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去问师傅。维修间歇,小高就给师傅们倒倒水,跟师傅们聊聊家常,师傅们都很喜欢这个聪明、勤快的小伙子,也愿意教他、指导他。
“其实并没有人安排我学习设备维修保养,我想如果能多处理一些故障,就会省去很多停工‘坐等’师傅来维修了。”高志强说。
“4411”治理帮扶工作就像给项目提能增效活动注入的“强心剂”。如今,自觉加班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经常凑到一起,不是张家长李家短,而是一起研究方案,讨论如何提高能效、降低成本,项目团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凝聚共识、根植“一家人”意识,扎实做到盯问题、强治理、补短板,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全面提能增效——这就是八公司在“4411”治理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每天发生的新变化。
来 源 | 党委工作部、八公司
供 稿 | 尹沁宇、李文媛
执行副主编 | 张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