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过5层楼高
比11辆公交车还长
重量堪比500头成年公象
今天,又一台大国重器诞生
不久,
将在南京迎来这个庞然大物
再一次开启穿越长江是吊车轨道联结及车挡的超级壮举!
中国交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起涛,中国交建副总裁王建,总经理卢静,中交天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伯阳出席“振兴号”下线仪式。
6月21日,中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是吊车轨道联结及车挡的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振兴号”在常熟顺利下线。“振兴号”即将服役于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这项超级工程,是由承建是吊车轨道联结及车挡的第二条穿越长江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
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示意图
超大直径过江隧道,无论从水压、地质复杂度、安全风险等方面,都是严峻的考验。由隧道局盾构公司承建的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全长2976米,施工水压高达0.79兆帕,为目前国内水压最高隧道;盾构机掘进长达1865米,还要穿越5条断裂带和岩溶地质;施工时,江底高水压处覆土厚度仅10.25米。以钱七虎为组长的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业内16名专家组成的南京过江隧道技术专家组一致认为,它是目前国内在建穿越长江最复杂、最困难的大直径隧道。
又一台国之重器诞生
超大直径盾构机,曾一度依赖国外进口。由中国交建所属中交天和制造的“振兴号”,无疑是中国技术在盾构机制造的再一次突破:刀盘直径15.03米、总长135米、重达4000吨;首次采用了国产的常压换刀装置、道具全状态监测系统、刀盘伸缩摆动装置等多项核心技术,并将多项国际领先技术首次在国内应用。
“振兴号”的顺利下线,和燕路过江通道穿江之旅的即将启动,无疑都将是中国交建“大盾构”品牌的又一次绝唱。
总经理卢静对“振兴号”的下线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感谢南京市政府和南京市公建中心对一公局集团的信任,我们完全有信心,也将全力以赴坚决完成这条国内施工难度最大的过江隧道的建设任务。
这次穿江之旅,对盾构机设备制造和盾构施工技术都是严峻的考验。然而,就在距离这条大隧道12公里处,一项被称为“江底70米的超级工程”、采用直径达14.93米的大盾构开挖的南京扬子江隧道(已通车),正是由隧道局承建。在超大直径盾构施工领域,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掌握了核心技术。
“‘振兴号’下线意味着目前国内超大直径盾构国产化已经完成,我们项目也转入盾构施工阶段。”据盾构公司和燕路过江通道项目经理王义盛介绍,预计8月中旬盾构机下井,12月初盾构掘进。
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盾构始发井
和燕路过江通道,是,也是中国交建第二次大盾构穿江之旅。为充分迎接这个重大任务,高度重视,项目团队更是精心准备了1年时间。目前,由项目承建的盾构施工先导标段已经全部完成,盾构场地配套施工、管片预制以及洞内预制构件施工正在有序进行。
“最大的难度一是机器本身对复杂地层的适应性、全断面硬岩耐磨性,二是常压换刀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带压换刀技术的可靠性。”王义盛介绍说,为此,项目团队主要在人才储备、技术储备方面下功夫,不仅加强日常培训和现场学习,而且在盾构机监造、现场组装和调试等建立了一套制度和流程,同时严格落实6S和标准化制度,从管理团队到一线操作工全线管理,从思想教育到施工管理全过程管理,从而达到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管片生产现场
经过1年的熔炼,项目团队思想高度统一,干劲十足,在技术人才储备、队伍锻炼等方面都取得了扎实成效,正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盾构施工中去。这个团队,有以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盾构机操作手为代表的机电设备管理团队,有以原南京扬子江隧道技术骨干为首的技术团队,在管理上精干,制度上高效,以确保盾构施工顺利完成,给南京市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中国交建盾构施工的领军企业,十多年来参与全国近30个城市上百个地铁项目施工,拥有50台盾构机,是中交系统内拥有盾构机型号最齐全、数量最多、掘进里程最长的企业,在盾构施工和操作中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和丰富经验。尤其是在超大直径盾构施工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承建以及正在建设的南京扬子江隧道、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珠海兴业快线双层叠落盾构工程(主线隧道盾构直径15.76米,匝道隧道直径11.8米),均代表了行业领先水平。
来 源 | 党委工作部、盾构公司
供 稿 | 尹沁宇、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