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9月28日随着高铁列车从襄阳东站缓缓驶出
由中铁十五局承建的新建襄阳至荆门高速铁路
正式通车运营湖北首条高铁环线完成“画圆”鄂西北千年驿道迈入“一杯咖啡”通勤时代
从“纸上蓝图”到“地上通途
”116公里呼南通道“起笔”成势
襄荆高铁线路北起湖北省襄阳市,途经宜城市,南至荆门市,正线全长约11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纵贯鄂西北褶皱带,把“粮仓”江汉平原与“车城”襄阳串成珠链。其中中铁十五局承建线路全长29.11公里,涵盖9座隧道、16段路基、26座桥梁及57.784公里无砟轨道等主要工程。
试运营列车行驶在十五局承建管段
自开工以来,项目团队严格遵循“首件定标、样板引路”准则,凭借过硬的施工管理水平,完成了全线95%的首件工程,四次承办全省铁路品质工程观摩会,获国铁集团、湖北铁路集团十二次通报表扬,在汉十公司组织的九次信誉评价中,七次获第一名,两次获第二名,在湖北铁路市场中擦亮了“十五局品牌”。
襄荆高铁陈家湾大桥“地质博物馆”里修高铁
29.11公里的硬骨头襄荆高铁刘家岗隧道 中铁十五局施工区域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堪称“地质博物馆”,其中刘家岗隧道是全线最长、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隧道,先后穿越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溶洞等多种不良地质地层。为此,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弹性波瞬变电磁超前预报”技术,将地质预报精度提升至95%以上,实现地质“透视”;通过超前小导管注浆“穿针引线”工艺、强支护紧跟掌子面制度,做到“岩变我变、按地质施工”;在隧道内安装空气、瓦斯双监测系统,实现报警、喊话、视频三重联动机制,确保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襄荆高铁石门水库特大桥
在石门水库特大桥施工中,项目团队需在水深流急的水库中完成2×108米T构连续梁施工,T构桩基平均深度达70米,相当于23层楼高。运架梁平均距离22公里,需穿越总长10公里的隧道群,沿线交叉施工点20余处。项目引入智能张拉压浆系统、调度系统,实现运梁车与架桥机的实时通讯和无缝衔接;首创“两架四运”组织模块,在沿线设置8处会车点,成功克服长距离隧道群运梁难题,保障了全线架梁顺利完成。
支部建在掌子面党建链与创新链同频共振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分片负责、24小时关键工序值班及“网格化+信息化”管控,实现施工安全“一网统管”,确保安全生产“双零”目标达成。
开展“三保一促”党员主题实践活动
在强化组织保障的同时,项目党员骨干牵头成立攻关小组,搭建产学研平台,累计培训产业工人3000余人次。联合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武汉工程大学等,围绕隧道二衬自动化、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等开展科研攻关,取得18项发明专利,40部专著论文。面对长达57.784公里的无砟轨道施工,引入智能精调机器人、BIM建模,购置智能温控系统等先进工装,实现全过程精细管理,筑牢工程质量根基。
襄荆高铁跨国道G347特大桥
襄荆高铁建成后,襄阳至荆门通行时间将压缩至半小时内,形成襄阳、“宜荆荆”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与汉十高铁、郑渝高铁互联,构建“北接中原、南连湘粤”的黄金通道,串联起圣境山国际滑翔伞基地等国家级景区,有望带动鄂西北文旅产业年增长超15%,助力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深度协同。
来稿单位:襄荆高铁项目
值班人员:张贤学 尤昆 杨文广
审核部门: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