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六局】一线长镜头丨毫厘之间见“匠心”,“三线夹缝”拓动脉

2025-08-07 12:54:01浏览:119 来源:中铁六局   
核心摘要:一线长镜头丨毫厘之间见“匠心”,“三线夹缝”拓动脉
中铁六局当北京早高峰的地铁呼啸而过,西二旗站周边的铁轨与隧道在地下织密成网。鲜为人知的是,在昌平线、京张高铁与既有13号线围成的“三角夹缝”中,交通分公司的建设者们正进行着一场堪称“在刀尖上绣花”的工程——北京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13A拨线起点至新龙泽站区间工程。这绝非寻常的地铁施工,而是一场与空间角力、与风险博弈、与时间竞速的极限挑战。 方寸之地,勇破“不可能” 走进“夹角地”施工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施工场地被运营中的京张高铁、地铁昌平线和地铁13号线三面合围,空间被压缩到极致——距京张高铁桥墩仅3.49米,距昌平线隧道壁仅0.79米,距13号线轨道U型槽结构更近至0.09米!逼仄的场地、巨大的风险,对大型机械的站位精度、起升高度都提出了近乎严苛的要求。 ▲“智慧平台”实时监控 横跨基坑的既有排干渠,是另一道棘手的“拦路虎”。这条流淌了数十年的水渠横亘于开挖路线上,基坑施工必先移渠,却丝毫不能耽误基坑围护结构的建设。 “脚下是深基坑,头顶是疾驰的列车,身旁是奔流的水渠,容不得半点差池。”项目副经理蒲学彬如履薄冰, 每一天的交叉作业,都是对统筹指挥能力的极致考验:上午刚在渠边打下围护桩,下午就得抢筑渠体改移的垫层;这边挖掘机刚挖开渠底土方,那边监测员便紧握仪器,目光锁定高铁轨道的位移数据。 作为集团公司首例“三线合围”下的地铁施工,其“难”字标签早已贴牢:难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般的场地限制,难在“高铁旁动土如履薄冰”的安全压力,难在“多线作战无死角”的交叉作业。然而,对于这群建设者而言,“难”从不是退缩的理由,而是冲锋的号角。 智勇拆解,巧化“不可能” 面对13A右线接收竖井与京张高铁“近在咫尺”的挑战,项目部布下自动化全天候监测网,构建“双监测+双预案”体系:高铁轨道旁24小时值守的监测点,每10分钟便将数据实时回传中控平台,一旦沉降量逼近2毫米警戒线,立刻停工响应。这套体系如同为高铁安全装上了“千里眼”和“安全阀”,以毫米级的精度守牢风险红线,以快速响应的机制筑起防护堤坝,为紧邻运营线的攻坚增添了十足底气。 ▲动车所接触网改移 项目部在严苛的“天窗点”施工约束下,不断优化方案,争分夺秒攻克工序衔接难点。通过采用多种围护桩工艺同步穿插施工,成功实现了33天完成钻孔咬合桩,83天完成旋挖钻孔桩,83天完成钢管桩,49天完成人工挖孔桩——共计1122根围护桩如“定海神针”般高效植入,形成了短时高效、齐头并进的施工态势,成功啃下关键节点。 这些精密“拆解术”的背后,是对工程建设的无限敬畏。建设者们深知,在“夹角地”,任何细微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风暴。从方案论证到现场执行,每一个细节都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支护钢构螺栓拧紧至“最后一圈再加力”,监测数据必经双人复核签字确认……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较真”,铸就了京张高铁“零沉降”、排干渠改移“零渗漏”、邻近营业线“零事故”的骄人战绩。 匠心坚守,嚼透“硬骨头” “夹角地”工棚墙上,一张红圈密布的“进度表”记录着施工的过程。比“进度表”更醒目的,是墙上那句箴言:“难走的路,都是上坡路。”这背后,是一群建设者无声的坚守。 盾构机连续3次穿越东北环铁路、北京北动车所、京包铁路客运专线西二旗左线特大桥等风险源,经验丰富的盾构机长通过操作面板上的百十条数据反馈,研判前方地层、掌子面稳定情况,及时调整掘进技术参数,压力不由分说。每个深夜的驾驶舱里,他带着技术主管翻图纸、算参数,一干就是12个小时。衣服总能拧出水,脸上全是安全帽的压痕。隧道顺利贯通那天,他比过年都高兴。 ▲盾构隧道贯通 测量主管背包里沉甸甸的监测数据是记录建设过程的无声印记。为精准控制13A右线竖井与高铁那“呼吸可闻”的距离,他每天背负20斤仪器,在高铁护栏外的荒草丛中跋涉数公里,精确测量120个点位。夏日晒脱皮,冬日冻僵手,数据却从未出错。“13.3米,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沉甸甸的责任。”他指着数据表上平缓的曲线,“你看这波动,细过发丝,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它永远平稳如初。”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建设者,用“白加黑”、“五加二”的拼命节奏,把“夹角地”的每一天都过成倒计时。他们在狭窄的工地上度过春节,在紧邻高铁的板房里修改方案,在细微波动的数据里揪住每一个隐患——并非不知其难,只因他们深知,这段“几年不长的时间”,浇筑的是城市畅通的血脉,承载的是千万人便捷出行的未来。 几年光阴不长,却足以让一群人的名字,融入首都的交通脉络,或许无人会刻意想起这里曾上演的艰难卓绝。但那些在“夹角地”里流淌的汗水、不眠的灯火、啃下的硬骨头,早已化作轨道上的每一颗螺栓、隧道壁的每一寸混凝土,无声地守护着千万人的平安旅程。他们,就是时光长河中,将“难”改写为“成”的执笔人。 素材来源:交通分公司 供稿:张成博编辑:李嵩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铁六局】新面孔,新力量!中铁六局与你共赴新征程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