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六局建安公司7月下旬,北京东北部遭遇持续强降雨。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因地处燕山山脉南麓、河道密布,成为重灾区。令石路、松学路等依山而建的山区道路,本是连接深山村落与外界的“毛细血管”,却在连续48小时的暴雨中损毁严重。山洪裹挟泥沙碎石冲毁路基、阻断河道,虽有一部分村民已顺利转移至安置点,但仍有部分人员在深山中等待救援的困境,让抢通生命线成了当务之急。
危急时刻,的抢险队伍挺身而出,这支常年奋战在轨道交通建设一线的队伍,带着重型机械与专业技术骨干,直奔受损最严重的道路。
深山通路:泥浆里蹚出“希望线”
令石路的损毁程度远超预期。作为进入太师屯镇石岩井村的唯一通道,这条3.1公里的山路沿线,住着20户村民,还有一家民宿。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让多处弯道路基悬空如断齿,便桥被冲得只剩钢筋骨架,路面更是被碎石断枝堆成2米多高的“拦路虎”。
7月31日凌晨,建安公司市郊铁路副西线项目部项目经理、党支部书记郭启龙接到上级电话,心潮翻涌。这位土生土长的密云人,家就在离救援处十几公里的村子,同样遭遇断水断电,妻子早上来电话说家里积水快漫过门槛。但他望着窗外的阴沉天色,只是深吸一口气,转身对50名抢险骨干喊道:“老乡们等着咱们呢!出发!”他带着5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抢险救援队,连夜调集3台挖掘机、2台装载机、5台自卸渣土车,备齐雨衣、雨靴与应急灯,转身钻进浓雾笼罩的山谷。“我家也在受灾区,等待救援的心情我太懂了,但这里的乡亲们比我家更需要路,只有打通这条路,咱们才能一起回家!”郭启龙在动员会上的话,带着北京话特有的厚重,钻进每个队员耳朵里。
▲抢险现场 齐膝的泥浆中,郭启龙的雨靴深陷其中,每走一步都步履维艰。“左边填方7000立方,右边清淤1500立方,必须同步推进!”他抹掉脸上的汗水,声音因急促呼吸发颤。挖掘机司机盯着悬空的路基,手心冒汗,铲斗每一次伸展都如在刀尖上跳舞。“别怕,我盯着呢!”郭启龙站在最危险的河边大喊,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中途妻子又发来视频,他快速扫了一眼屏幕——孩子正坐在小板凳上擦桌子上的水渍,妻子举着手机的手在微微发抖。“你们多注意安全,别出门!”他对着屏幕喊了句,匆匆挂断后用力抹了把脸,把对家人的牵挂狠狠按在心底,转身继续指挥:“装载机跟上,先把路面碎石清开半幅!”
深夜的山谷,头灯连成流动的星河,按照“人机协同、边清边修”方案,挖掘机居中破拆大块孤石,装载机两侧配合推平松散渣土,队员们则手持铁锹清理机械盲区的碎石与树枝,同时专人紧盯路基沉降数据,每推进50米就用水平仪校准一次坡度,确保开辟出的临时通道既能承载车辆通行,又为后续永久修复预留作业面。24岁的抢险队员武殿辉攥着铁锹,虎口磨破的水泡渗进泥水,疼得钻心,这个年轻的小伙儿,入职刚满一年。他把铁锹往泥里一插,腾出左手往掌心倒了点矿泉水,用袖子擦了擦伤口,又抓起铁锹往渣土车里扬。山风阵阵,他使劲眨了眨眼,看见郭书记正在指挥挖掘机作业,顿时又来了劲。“辉子,换班歇会儿!”老队员喊他,他摇摇头:“没事,我年轻,多干点!”说着又弯下腰,铁锹与地面碰撞的叮当声,在夜里格外清亮。
8月1日傍晚,经过36个小时的持续作战,太城路、塔上路、令石路、陡东路共计13公里受损道路重现畅通,两座新架的便桥稳稳托起测试车辆,队员们瘫坐在泥地里,看着彼此满身泥浆的模样,突然笑了起来。郭启龙掏出手机想给家里报平安,却发现电量早已耗尽。
▲太师屯镇石岩井村向赠送锦旗
太师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和石岩井村支部书记带着一面鲜红的锦旗,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未干的泥浆走了过来。“这次多亏了你们,中铁六局的英雄们!真真切切地救了我们一村人的命啊!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往后要是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尽管开口!”他们紧紧握住抢险队员们的双手,激动说道。展开的锦旗,金黄的大字在夕阳下格外耀眼——“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而民宿老板刘国英已带着村民守在路口,保温桶里的饺子热气腾腾。“我们都以为得要一两个月才能通车回家呢,没想到第二天你们就把路修好了!”她往郭启龙碗里又添了几个,看着这位同乡脸上的泥痕,感慨道:“我们这个小山村就这几户人家,你们却大老远把温暖送到深山里,真的特别感谢你们!”郭启龙咬下第一口饺子,滚烫的馅料烫得他直咧嘴,心里却暖烘烘的——这滋味,胜过任何庆功酒。
黑夜攻坚:16小时劈开“生命道”
松学路的险情同样迫在眉睫。这条连接大梁村与外界的通道,因暴雨出现17处塌方、22处山体滑坡,最严重的路段被整体掀翻。而8户10名村民还未能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其中年龄最小的也已过七旬,皆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山路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留给救援的时间愈发紧迫。
▲救援上来的车辆 7月31日凌晨2点,建安公司顺义樱花园小区项目部接到救援任务,60名抢险队员踩着积水冲出项目部,3台装载机、3台挖掘机、8台自卸车组成的车队,像一列橙色火车逆行冲向东学各庄松学路受灾现场。车灯刺破沉沉夜色,刚到河道边,就见一辆黑色轿车半个车身已没入洪流,后备厢盖被浪头掀得噼啪作响,正被水流推着往三米深的沟壑里滑。“车里没人!快备牵引绳!”范利君借着车灯看清车内空无一人,当即冲挖掘机司机挥手。两名队员腰系安全绳蹚进齐胸深的水里,冰凉的激流呛得人喘不过气,他们摸索着将双层牵引绳穿过车窗,在方向盘与后排座椅骨架间绕了三圈,用撬棍别住绳结死死卡紧。岸边队员合力将绳头拽向挖掘机,司机操控机械臂缓缓下放吊钩,铁索与绳头卡接的瞬间,范利君大喊:“慢起!保持水平!”
挖掘机臂杆带着弧度缓缓升起,钢丝绳在洪水中绷成一道紧绷的弦。“左摆十度!”范利君盯着车身角度,每声指令都带着穿透力。当车头刚抬离水面时,突然一阵激流冲击,车身猛地侧倾,牵引绳瞬间陷入轮胎缝隙。“停!”范利君纵身跳进水里,徒手扒开缠在轮毂上的绳索,指尖被钢丝勒出几道血痕。技术员刘赤紧随其后,两人在齐腰深的水里托住车身,直到司机重新调整吊点。“一二三!起!”随着机械臂再次上扬,轿车终于挣脱洪流,在半空划出一道弧线,稳稳落在岸边的砂石堆上。此时队员们才发现,牵引绳的钢芯已被磨出细碴,绳结处渗出的血珠在水里晕开淡淡的红。
范利君抹了把脸上的水珠:“继续往里走,一步一步摸清楚滑坡点!”队员们跟着他徒步趟进泥浆里,刚过第三个弯道,就见半幅山体塌了下来,泥浆裹着碗口粗的树干横在路中间,阻断了前行的路。“踩稳脚下的石头!”老队员伸手拽住差点滑倒的年轻队员,有的人膝盖磕在尖石上,疼得咧了咧嘴,却没停下脚步。一行人手脚并用地爬过滑坡体,看到数米宽的裂口,排水沟被泥石堵得严严实实,积水正顺着裂缝往路基下渗。
走到松学路尽头,范利君停下脚步——离大梁村50米处,整段路被山洪冲毁,滑坡的山体将路彻底掀翻,一块三吨重的青石悬在河边,这里是打通救援的关键节点。范利君盯着巨石对挖掘机司机喊:“从右侧边角破!稳着点!”挖掘机司机操控着机械臂,破碎锤缓缓落下,精准砸在石头缝隙处,“哐当”一声巨响,碎石飞溅。与此同时,队员们分成三组轮流通宵作战:一组紧跟挖掘机清理碎块,铁锤砸向石块的闷响与铁锹撞击地面的脆响交织成战歌;二组负责清运渣土,自卸车的车斗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车斗升降的液压声此起彼伏;三组同步安装防护栏,卷尺丈量的读数声、电钻打孔的轰鸣声与扳手紧固螺栓的哒哒声,在静谧的山里织成一张忙碌的网。没人喊累,没人退缩,困了就抹把汗水提神,饿了就啃口干粮充饥,年轻队员与老职工并肩作战,扛着防护栏立柱在泥地里前行,即使汗水浸透衣衫、泥浆糊满脸庞,也丝毫没有放慢脚步。
▲松学路道路防护栏杆已安装到位
8月1日晚上21时30分,经过16小时连续攻坚,最后一段防护栏焊死在路基上,范利君掏出手机照路,屏幕微光扫过队员们的脸——有人睫毛上挂着混着泥浆的汗珠,有人肩膀被工具压出紫红的勒痕,有人脚趾被泡的发白起泡。在所有人的拼力奋战下,松学路4.5公里“生命通道”全线打通:17处道路塌方被清理,22处山体严重滑坡点得到加固,一处道路排水管修复如初,580米道路防护栏杆如钢铁臂膀护住路基。“通了!路通了!”山坳里突然传来手电筒光晃动,村干部带着村民深一脚浅一脚赶来,老人颤巍巍握着队员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来接上我们了……”一位老人的哽咽里,藏着劫后余生的庆幸。范利君往手心啐了口唾沫,用力捶了捶酸痛的腰——比预计提前24小时撕开这条生路,16小时里的血水与汗水,在村民们踏实的脚步声里,落得滚烫而值得。夜风吹过,带着泥土的腥气,却也送来远处安置点的灯火——那里,正等着这些“橙色逆行者”把希望接回家。
保温桶里饺子蒸腾的热气,映着令石路村民感激的笑脸;松学路口此起彼伏的欢呼,回荡着大梁村百姓收获希望的喜悦。从郭启龙光脚踩过的碎石路,到范利君紧盯的悬岩巨石,的抢险队员们用沾满泥浆的双手,把“人民至上”的承诺刻进了塌方的山路、湍急的河道。那些橘红色的身影筑起的,不仅是13公里畅通的道路和4.5公里的生命通道,更是让百姓心安的堤坝。当抢险队员的胶鞋踏过新修的路面,留下的每一个泥印,都是央企用实干写下的答卷——危难面前,总有这样一群人,用肩膀扛起责任,用脚步丈量初心,让“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锦旗光芒,永远镌刻在密云山区的重建路上。
(企业内部信息自媒体请勿转载)
审核:王骐编辑:王梦娜摄影:秦中政、田东东、林青源
供稿:党建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