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六局北京公司8月7日—8日,由中铁六局承建的台安至黑山高速公路
上跨京哈铁路立交桥,上演了一场旋转美学的“空中之舞”。随着转体指令的发出,京哈铁路南北两座桥梁同步启动平行转体,在高速铁路上空完成预定角度的旋转动作,最终实现精准对位,整个过程如“空中芭蕾”般默契协同,标志着台黑高速公路顺利跨越京哈铁路,打通了全线一个关键断点。
转体过程 台黑高速公路跨京哈铁路转体桥设计为左、右两幅,孔跨形式为(2-70米)转体T构+(2-35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连续T梁,采用铁路两侧平行于铁路方向预制,双幅同步转体。转体跨度62+62米,梁端设8米现浇合拢段,本次完成转体的京哈线立交桥旋转角度为81度,转体总重量为11500吨。
为保证京哈铁路(秦沈段)繁忙的暑运高峰不受影响,本次转体施工“天窗”仅有50分钟,单次封锁时间难以完成万吨T构的81度旋转。项目部因时制宜,采用“试转+两次分段转体”方案,8月6日试转5度,
7日转体65°,8日转体11°
。这场连续三天的分段拆解式旋转,最终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这种“
左右分幅先建后转”的智慧,既保证了暑运高峰不受影响,又让桥梁在方寸之间完成优雅转身,堪称与时间和空间的默契对谈。
转体施工 由于转体分段进行,桥梁须在铁路上方悬停,必须保证桥梁结构稳定和营业线运营安全,项目部针对性部署了多重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万吨结构在间隔时段内稳定可控。在累计转体70度进入悬停阶段后,现场采用4组精扎螺纹钢筋将上下承台临时锁定,配合撑脚底部预设的楔形钢垫块形成多点限位,进行结构锁定。在实时监测层面,利用应力传感监测系统,提升数据采集频率,重点追踪梁体轴线偏移、球铰支座承压变化及关键截面应力值。提前储备200吨应急配重块与备用液压泵站,对锚固装置及动力系统进行巡检,确保悬停期间结构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转体施工 “超短天窗”仅有50分钟,转体过程中各作业小组必须配合默契,行动迅捷。在天窗开启前48小时,完成液压泵站、牵引索具精准调试,前1小时,复核T构初始姿态,通过对讲机建立“秒级响应”通道。转体时实施“双轨并行”:主作业面操控液压系统执行指令,同步组每转5度通报进度偏差。天窗之外,用试转数据优化次日参数,培训强化操作熟练度,夜间完成配重块精准调配,形成“天窗施工—数据分析—方案优化”的闭环,让每一分钟都转化为推进效率。
转体施工 要让万吨结构在超短时间内实现“毫米级”精准就位,背后是科技赋能的“空中绣花”功夫。转体前,项目技术团队利用电子水准仪精准调平,将滑道平整度控制在0.2毫米以内,滑板顶面高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确保“旋转轴心”的精确稳定;针对暑运期间温差大的特点,采用梁体关键截面预埋组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再通过BIM模型动态修正温度应力对结构变形的影响,将环境干扰误差压缩至±2毫米。转体过程中,现场采用同步液压系统自动调节千斤顶牵引力,使两侧拉力偏差不超过额定值的1%,并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实时追踪梁体姿态参数。当接近对接位置1米时,系统切换至“点动控制”模式,每推进200毫米即停顿校准,最终实现轴线偏差≤10毫米的精准对接。
现场合影 公司高度重视此次转体施工,副总经理刘奉良全程盯控现场指导,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管理部、安质环保部、党建工作部等多部门现场办公、联动协作。正是这种技术精度与协同效率的深度融合,让项目破解了暑期施工的难题,成为沈阳局管内首例
横跨两个“超短天窗”悬停24小时完成转体的工程。此举不仅为铁路既有线复杂环境下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彰显了中铁六局人攻坚克难的技术实力与协同高效的组织能力,更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作为辽宁全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安至黑山高速公路是秦沈高速公路与京哈高速公路之间的重要联络线。建成通车后,将有力提升京哈交通走廊中高速公路通道联系水平,加密“一圈一带两区”快速联系通道,为落实建设交通强国战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企业内部信息自媒体请勿转载)
文字:张喜、曹海涛、李莉
影像:赵逸博、沈子悠
编辑:赵逸博、侯赛赛
审核:罗敏斌素材来源:秦皇岛地区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