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局集团7月25日由中铁十局七公司承建的
鄂西北规模最大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之一
湖北省十堰市66兆瓦屋顶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移交
投用后每年将产出5500万度清洁电能
相当于节省1.8万吨标准煤
“屋顶经济”为实现区域“双碳”目标
注入了强劲动能十堰市66兆瓦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覆盖郧阳区55处工商业建筑屋顶,总装机容量50兆瓦,采用全额上网与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相结合的模式,可满足不同用电需求,增强区域能源系统稳定性。
效率标杆:屋顶上的“拼图秘诀”
项目的工点分布在郧阳区10余个乡镇,最远距项目办公地点89公里,材料运输需穿越山区公路。项目部积极与地方政府、供电部门等相关单位建立联动机制,提供创新技术方案,高效解决运输难题,快速推进项目建设。
攻坚小组创新采用网格化施工和流水线管理,每个网格配备物资调度员,实现8万余块光伏组件从仓库到屋顶零损耗转运。
按屋顶类型将工点划分为混凝土、彩钢瓦和新建结构3条“生产线”,围绕资源配置方案、标准化施工流程、关键工序质控要点等,建立起全链条的标准化作业程序,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减少重复协调成本,达成质量与进度双保障目标。
采用模块化预制集成技术,预制好的组件运送至现场,只需要像拼拼图一样将组件拼装起来即可,有效解决一二次设备分散安装难题,较传统安装方式效率提升30%,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并仅用15天完成高压设备调试,创下区域同类工程效率标杆。
生态账本:光伏板的“绿色贡献”
项目全容量并网后,年均可输送清洁电能超550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万吨,约30万棵成年乔木的固碳量,为郧阳区工商业企业提供稳定绿色电力保障。
此外,屋顶空间集约利用,不占用地面生产空间,既保持原有工业生产,又新增电力收益,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生产”的立体发展模式,带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成为鄂西北新能源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在南化水厂园区,项目部创新构建“光伏+地热”双能协同智慧供能体系,通过屋顶光伏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动,结合AI监测动态调控,形成智慧微电网。该系统供暖制冷可节能40%,年发电167万度、减排二氧化碳1434吨,缔造郧阳区首个 “负碳园区”,加速区域 “双碳” 目标达成。
作为十堰市郧阳区重点绿色能源项目,该工程建成投用标志着郧阳区分布式光伏开发迈入规模化、集约化新阶段,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益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七公司图文:袁 宁 左晓冬 编辑:胡 浩责编:朱纪锋主办:中铁十局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