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1月是吊装网的长白山,凛冽是吊装网的寒风裹挟着细碎是吊装网的雪花,在中交路建承建的吉林白临高速2工区肆虐。天地间一片苍茫,唯有工地上的机械轰鸣声与工人的吆喝声,打破这冰雪世界的寂静。物资部员工杨武伟裹紧厚实的防寒服,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他伸出冻得通红的手,拿起两根看似一模一样的螺纹钢,指着端头细微的喷码,郑重地对身旁新来的实习生说:“看,这2毫米的差异,就是合格工程与安全隐患的生死分界线!”
白临高速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蜿蜒盘踞在长白山余脉之间。2023年,刚踏出校园的杨武伟来到了白临高速2工区项目,成为了拥有25年物资管理经验副经理刘抗战的徒弟。在钢筋加工场的那段日子,飞溅的焊花、轰鸣的机器,是他初入职场的背景音。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刘抗战给杨武伟布置了首个“实战”任务——独立完成钢筋盘点。那时,项目正处于桥梁下部结构施工的紧要关头,每一根钢筋都如同桥梁的“骨骼”,其精准使用直接关系着桥墩的承重安全。
杨武伟拿着盘点表穿梭在钢筋堆里,却因经验不足误把20、22毫米两批钢筋归为一类。当他满心期待地将盘点表交给刘抗战审阅时,师父却说:“小杨,它们虽然都是三级钢,但这2毫米的拉力设计值相差21%。承重不达标,整个桥台都可能垮塌。”说罢,刘抗战带着杨武伟,从原材到半成品,再到成品,逐一核对。那些冰冷的钢筋,在师父的讲解下,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各自的“使命”。此后的三个月,杨武伟紧跟师父的脚步,跑遍18公里施工点。堆场的排水坡度、防锈帆布的固定方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被他一一记录,渐渐成为他应对突发状况的“秘密武器”。
去年8月16日清晨,已成长为部门业务骨干的杨武伟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隧道队传来紧急消息:“松岭2号隧道钢筋告急,需在10小时内从沈阳调拨150吨圆钢。这条隧道是项目线路的“咽喉”,一旦材料延误,隧道进洞节点肯定会滞后。
杨武伟反复核对调拨单,却在车辆安排上陷入两难:备用车队加急运费将超出预算30%,常规车辆比预计时间晚4个小时。焦灼之际,师父传授的“分段调度法”给了他思路。他果断将运输路线拆解,前360公里高速路段用5辆备用车快速配送,后120公里山区路段换8辆常规车辆接驳,还为每辆车配备双司机轮班驾驶,并实时共享定位。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执行方案时,对讲机里传来头车司机焦急的呼喊,“松岭雪村第3个弯道有农户晒粮,路全堵死了。”杨武伟的心猛地一沉,手也微微颤抖起来。就在这时,身后传来刘抗战沉稳的声音,“别慌!”刘抗战迅速拿起对讲机,有条不紊地指挥,“李师傅,立即减速,注意右侧的绕行土路。那是我们预案里的备用路线,我刚巡查过路面,村支书也确认过整修后的承重标准,能安全通行。”杨武伟这才注意到师父裤脚沾着的新鲜泥渍,原来师父早已将风险预判周全。“优先保障隧道口的钢筋供应,遇到突发状况,记住物资调配要抓核心。”刘抗战的话语,如同一颗定心丸,让杨武伟镇定下来。“圆钢已到卸货区,请验收”。当最后一根圆钢精准落位,杨武伟长舒一口气,物资比规定时限提前52分钟调拨到位。
现在的杨武伟已接过了师父手中的接力棒,开始带起了新人。此刻,他正俯身认真整理着新一批材料报验单。桌角堆叠的文件上,“先进个人”的奖状边角微微翻卷,那是对他成长的肯定,无声诉说着他从青涩学徒到物资骨干的蜕变。
来源交通建设报中交路建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反向课堂”激活人才成长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