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一公司安雅画笔下的希望纽带
Bridge of Hope 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孔子学院大厅在初夏的阳光里熠熠生辉,阳光穿透浅蓝的天幕,洒在“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克罗地亚赛区决赛的现场。舞台上,选手们操着流利的中文,分享着各自的故事,诉说着对未来的憧憬,比赛的氛围热烈非凡,高潮一波接着一波。而在才艺展示环节,一幅画作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Bridge of Hope安雅·马丁诺维奇与她的画
这幅画出自小学组14岁的参赛选手
安雅·马丁诺维奇 之手。画中,亚得里亚海波光粼粼,佩列沙茨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气势磅礴地横跨在碧波之上,将克罗地亚大陆与南部的半岛紧密相连。这座桥可不简单,它由中国企业承建,2022年6月正式通车。“在大桥建成之前,克罗地亚人从萨格勒布前往杜布罗夫尼克,那可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安雅常听长辈们说起那些往事,回忆到,“每次出行都要经过两个边检站,还不得不绕道波黑。这一趟下来,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想象。”
安雅的邻居,老汤姆一家就深受其苦。老汤姆的儿子在杜布罗夫尼克工作,孙子孙女也在那边生活。以前,老汤姆每次去看望他们,都要早早出发。漫长的路途上,不仅要应对复杂的边境检查手续,还得担心行程中的各种变数。有一次,因为边检站的突发状况,他在途中耽搁了很久,到达杜布罗夫尼克时,天都黑了,一家人团聚的喜悦都被这漫长的旅途冲淡了不少。
还有经营海鲜生意的玛利亚阿姨。她的海鲜主要供应给杜布罗夫尼克的餐厅,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极高,海鲜在运输途中的损耗也很大。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度,她不得不减少运输次数,这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意规模。那些年,玛利亚阿姨常常为此发愁,脸上的笑容都少了许多。
而佩列沙茨大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
它打破了克罗地亚本土与杜布罗夫尼克之间绕道他国的历史隔阂,让两地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老汤姆现在去看望家人方便多了,他可以随时出发,几个小时就能到达。每次去,他都会带上亲手做的小点心,和孙子孙女们一起分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那份浓浓的亲情因为这座桥变得更加醇厚。
玛利亚阿姨的海鲜生意也迎来了转机。运输时间缩短,成本降低,海鲜的损耗大大减少。她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供应杜布罗夫尼克的餐厅,还开始拓展周边城市的市场。现在,玛利亚阿姨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但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安雅眼中,这座桥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座桥,是克罗地亚的桥,也是中克友谊的桥。”安雅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中国驻克罗地亚大使齐前进向大家介绍佩列沙茨大乔
安雅的画作色彩斑斓,充满了奇思妙想。佩列沙茨大桥横跨大海,桥身上挂满了象征中国文化的红灯笼,中克两国国旗在桥顶迎风飘扬,猎猎作响。桥面上,呈现出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美好画面:中克两国的孩子们一起踢足球,欢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一张摆满中华美食的长桌旁,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交流着彼此的文化。一位本地老奶奶端出一道用大桥海域新鲜海鱼熬制的鱼汤,这片海域作为欧盟海洋保护区,在大桥建设前后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画的远景中,一条中国风的巨龙腾空而起,口中喷出绚烂的火焰,象征着热情、力量与希望。
“我想画出一种未来的日常。桥通了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文化也能更好地交流。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真实的生活。”安雅认真地说道。
佩列沙茨大桥通车盛况
这幅作品的灵感,既来自佩列沙茨大桥本身,也源自安雅对“连接”的深刻理解。她希望通过这幅画,连接克罗地亚的国土,连接克罗地亚与中国,连接现在与未来。
在“汉语桥”的舞台上,安雅用这幅画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才华,更表达了新一代中克青年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姿态。如今,安雅的画作被挂在孔子学院的展览墙上,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大家透过这幅画,感受到了那座大桥所承载的深厚意义——它不仅跨越了海面,更跨越了文化、年龄,连接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我希望有一天,能和中国的朋友一起站在那座桥上,一起看海,一起讲我们的故事。”安雅笑着说。对于她来说,佩列沙茨大桥是她梦想旅程的起点,带着她对未来的无限期待,通向更广阔的天地。
END供稿 | 许可 编辑 | 吕思 审核 | 戴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