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一公司前言Introduction 责任,是心中不变的山,是眼前无尽的海。心之所向,行之所至。二公局人深知,真正的担当,不是言语的表达,而是行动的力量。他们总在灾难来临时逆行奔赴前线,在贫瘠之地上耕种希望。他们的每一次帮扶,都是对世界深沉的爱;每一次扶持,都是对生命最真诚的回应。在风雨中,他们化作大地的守护者;在阳光下,他们成为希望的播种者。
星火成炬2022年3月中下旬,广西藤县埌南镇莫埌村接连下了几天的雨,气温也骤降了十多度。
突发 3月21日,藤县上空乌云密布,13时15分,东航MU5735航班自昆明长水机场出发,起飞1小时23分后,坠落在距离广西埌南镇莫埌村不到1公里一处山林中。空难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降落在了这个本不出名的村庄。
震惊、紧张、担忧、哀痛……无数情绪被压缩进3月21日。
“书记,有一架飞机坠毁了,就在藤县!”平岑2标项目副经理马春雷慌忙推开了书记郑德玉办公室门说道。“什么飞机?”郑德玉随之一愣。“东航的客机,飞机上搭载132人,还引发了山火。”马春雷急忙解释。
就在此时,郑德玉的电话响起,是平岑总承包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郭兆亮打来的,简单跟他说明了事故情况,要求他们按照二公局党委的指示,以最快速度组织人员、设备前往事故现场救援。回过神来的郑德玉迅速召集项目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和工人先锋队成员,并紧急调度项目全部挖机、推土机、运输车等机械,赶往灾害现场。
山路两边,灰褐色的山上成片的树林和灌木丛遮挡了视线。下午五点二十五分,救援队伍几乎与藤县消防车辆同时到达坠机事故地点,二公局藤县工业园项目的救援力量也和他们同时到达。晚上六点,在得到相关部门允许后,救援小队分为排水组、铺路组搭设组,在茂密的森林中开始了苍硕高速公路与外侧县道连接通道的保通工作,陆续将挖机、钢板、碎石等设备物资运往事故现场投入救援。
太阳依旧被大片乌云遮挡,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焦味。搜救工作不断推进着,但仅有的这条临时通道已远远不够。3月22日,在二公局党委的安排部署下,平岑总承包项目部迅速调集二公局平岑高速8个标段的救援力量,共同组成二公局救援工作组,由平岑总承包项目部总经理张耀辉、党支部书记郭兆亮带领,全面投入抢险救援。
社会各方救援力量也相继到达,但通往核心区的小路难堪重负,成为救援的瓶颈。结合现场情况,二公局救援工作组迅速决断,开辟一条进场应急便道,直通事故核心区。
“看来马上要下雨了,要加快挖掘速度。”郑德玉的语气略显焦急。马春雷看出了他的焦虑,立即拿起手机联系项目其他人员和机械加速赶往救援现场。救援工作刻不容缓,平岑高速项目各标段平均每天动员一百多名人员、派出所有交通车并抽调多辆挖机轮换到事故发生地进行救援。
时间在流逝,项目救援团队与时间赛跑。饿了就简单啃几口面包、喝几口水,扛油桶挖水沟、搭帐篷……队员们脸上的汗水和泪水已然分不清楚。22日晚8点40分,通往事故核心区的500米救援主通道打通了。
暴雨 暴雨说来就来,23日凌晨,藤县上空开始下起了雨。持续的暴雨让刚刚抢修出的500米便道和1500平方米的平台变得污泥纵横、积水连连、坑洼不堪,好不容易打通的“生命线”变得如同沼泽地一般,大量的泥浆水灌进了救援人员的鞋子和裤腿。
一夜过去,本就泥泞的道路被一队又一队救援人员踏过更是异常湿滑,每前进一步都要借助低矮的灌木丛才能完成,况且是否会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谁也不能保证。“这样泥泞的道路势必会对救援工作带来阻碍,必须想个办法解决。”望着满是泥和水的山路,郑德玉发了愁。
“铺竹排!”救援工作组当机立断。就这样,一场竹排采购战在救援地点周边迅速展开。一时间藤县的竹排被买空卖空,但是距离满铺还远远不够。于是项目立即联系梧州贺州、南宁等地的物料供应商向藤县供应竹排。就这样,一车车竹排以最快速度运到了事故发生区附近。
“路上全是泥,山路上还全都是尖锐的灌木,稍不注意就会滑倒,受伤那是在所难免的。”藤县工业园项目书记黄松回忆起雨夜救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救援队伍就这样冒着雨搬运着竹排和钢管,雨越下越大,但一捆30多斤重的竹排救援人员一次就扛起两捆。
“老彭,小心!”正在搬运帐篷的王俊康大喊。正在向救援队伍赶来的彭文渊脚下滑,顺着山路向下滚动了十余米的距离。
工友闻讯迅速赶来,“没事吧?小心点,路上泥巴多,又滑,很容易摔倒。”王俊康看了看浑身被泥水打湿的彭文渊关切地说道。“没事,就是被灌木刺了一下,没什么大碍,大家继续吧。”彭文渊显得并不是那么在意。
“可能是事态紧急吧,当时也没感觉有多疼,心里想的就是救人要紧。”彭文渊在救援结束才顾得上查看伤口,这时他才发现被灌木刺伤的地方从下肋骨一直蔓延到胸口,被雨水和汗水浸湿,向外翻着,泛着令人心惊的红白色。
顾不上吃一口热饭喝一口水,在总指挥的带领下,100多人的救援团队铆足劲,从白天到夜晚,从晴天到雨天,从雨水到汗水……短短两天时间,从主通道到物料存放平台再到核心区,被一片一片竹排,一根根钢管铺满。
400余根钢管和11000多片竹排,硬生生地打通了救援的“生命通道”。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竹排铺地,消防救援人员、事故调查人员以及家属们才能顺利进入事故核心区。
郭兆亮回忆道:“参与事故救援最难的不是物料设备的抽调运送,而是打通主通道时的场地限制,既要抓紧时间抢修道路,又要配合电力、水利、通信、消防等多个部门协同作战。”主通道修建期间,电力、通信、水利等多个部门救援人员都要不断进出项目救援团队既要加班加点抢通主通道,还要为他们提供便利。
放晴 在完成了通往核心区的主通道及平台搭设任务后,救援队员们接到了一个更艰巨的任务,进入核心区挖掘飞机残骸。
然而事故发生地地形复杂,受连续暴雨影响,土地松软如淤泥,一脚踩下去都拔不出来。而且核心区开挖规模巨大,依靠人力搜救难以为继,大型设备进场迫在眉睫。可是原有的村道极其狭窄,大型设备根本无法进入。
怎么办?没有路,那就开。救援队外协组负责人张全富和现场施工组金锋二人引领四台大型设备绕过村庄,连夜翻山越岭,一夜之间挖填8000多立方米土石方,在荒山上开辟出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道路,将两台14米的长臂挖掘机和两台50吨装载机送到了施工现场。大型机械进场,挖掘工作快速推进。
暴雨肆虐后的搜救现场,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大规模的开挖风险极高。二公局救援队现场考察,参与制定核心区飞机残骸挖掘施工方案,并立即组织人员扛钢管、搭护坡、搬设备……
为防范次生灾害,3月25日,中交二公局技术专家组开赴核心区制定施工方案,并引进一套先进的徕卡监测设备,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工作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接连几天的暴雨后,气温逐渐升高,天空放了晴。刚套上防护服,就已经开始出汗了。然而,在山林中寻找黑匣子的难度极高,地面被枯叶覆盖,现场坡陡路滑、杂草丛生,给整个搜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项目团队在泥淖的核心区,一战就是一天。“搜救工作一点不比保通工作轻松,我们搜救小组几乎每天都要走十多公里爬坡上坎的山路脚上的水泡也是破了生,生了又破。”郭兆亮回忆起当时的画面眼中泛着泪花。搜救工作绝不能耽搁一分一秒!快一点,再快一点!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3月27日,差不多是五天前出发的那个时间,第二部黑匣子终于找到。
3月30日,现场救援基本结束,转入事故调查阶段,但救援队一直坚守,直到完成全部任务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陆续回到了项目部。放晴后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一股暖意流过全身,多日的疲惫似乎也在慢慢恢复。
整整21天昼夜不停地奋战,二公局先后投入救援人员2780人次,机械设备28台套,柴油13.5吨,竹排11000多片,钢板78吨,现场打通进入核心区救援道路500多米打通核心区通往山上残骸搜寻通道约300米,新修及拓宽大型设备进场通道约5000米,现场施工面积累计5700平方米,核心及周边区域总体开挖土方累计24100立方米。
END来源 | 企业文化故事集《星火成炬》
供稿 | 戴文富编辑 | 杨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