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四公司2025年初,中交二航局上海外环西段提升工程8标项目部大临建设正酣,却在一根水管前“卡了壳”。
大临设施急需通水,可水源接头与建设现场之间横着一条车流不息的高速公路。若按常规方法开挖穿越路基,不仅需封路施工,还需编制专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协调水务、交警等,预计要两个多月时间,费用超20万元,且社会影响大。项目进度面临“非技术性延误”风险。
“我们不能被动等流程,要主动控节点。”现场总监任继举站在高速旁的荒坡上,语气坚定。年过五旬的他,两鬓微霜,工装上沾着泥点,眼神沉静而锐利。
管理项目现场近30年的他深知:工期是系统工程,一个“卡点”可能引发连锁延误。与其被动等待审批,不如从技术路径上另辟蹊径。那几天,他反复勘察周边环境,翻图纸、测高程、查地质,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替代机会。
直到一个清晨,他踱步至一条被杂草掩埋的废弃河道边,目光越过护栏——对岸闵行体育公园湖面上,几只竹筏随波轻荡,游客笑语依稀可闻。
他怔住了。竹筏浮水,柔韧穿行……一个念头如火花闪现:能不能用毛竹做“水下引线”,把水管从废弃河道底顶过去?这既规避了高速封路风险,又实现了“非开挖穿越”,完全契合项目“绿色施工、精益管控”的管理目标。
“老任,你是想用竹子穿高速?”有人半信半疑。任继举却语气沉稳:“山不让步,人来开路。我们既要守规矩,也要破僵局。”
项目管理层快速响应、果断决策,立即开展“微创新”论证:评估河道走向、底质承载、浮力配比,确认方案可行。随即现场快速组队,立即执行。
任继举亲自选材:挑选直径10厘米以上的老竹,确保抗弯强度;用钢缆加固接头,提升结构稳定性;将水管严密包裹,固定于“竹龙”腹下,形成整体推进单元,确保受力均匀、不偏不卡。
清晨,寒风凌冽,任继举在最前面手持长杆,指挥推进。起初顺利,可至30米处,“竹龙”突被卡死——河底石缝咬住水管,动弹不得。
“所有人注意!”任继举沉声指挥,“立即启动应急纠偏:先排水减重,释放浮力;再人工回拉,松动卡点,避免硬推损伤结构!”工人们迅速行动:排出水管内积水,减轻荷载;七八人合力,用粗绳绑住前端,肩扛手拉,一点一点回撤。寒风中,绳子勒进掌心,汗水在冷风中冒白气。终于,“咔”的一声,水管脱困。
“调整角度,稳推前进!”在任继举精准调度下,队伍重新发力。
正午时分,“竹龙”稳抵对岸,水管成功对接。清冽水流哗哗涌入大临设施,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一次零封路、零审批、零社会影响的“三零穿越”成功实现。项目提前通水,节省成本20余万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连负责区域供水的闵行水务单位在得知通水方案后也颇感惊讶:“我们天天通水管,从没想过用毛竹就把问题‘顶’过去了。”随后,该单位在工作简报中专门点赞:“土方法解决大难题,这招真聪明。”
事后周例会上,任继举总结说:“条件有限不可怕,怕的是脑子不动、手脚不勤。”
而这样的行动,背后是公司长期沉淀的务实文化,是团队面对难题时的主动思考与快速响应,是“问题不过夜”的执行力。
一根毛竹,一管清流,穿过的不仅是60米荒河,也让人看到:项目管理智慧,在贴近现场的脚步中,在一次抬头的瞬间,更在一次不肯放弃的行动上。
作者:倪浩添编辑:梁秋仪审核:赵振宇THE END厚重 稳健 务实 创新宽广天地,二航四与你共拓CCCCSHEC FOURTH ENGINEERING COMPAN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