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七公司成渝铁路这一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时代使命的既有线路,正经历一场由科技赋能的深刻蜕变。中铁一局承建的成渝铁路改造工程其核心挑战在于需在 "边运营、边升级" 的复杂场景下完成施工,如同在跳动的 "经济动脉" 上进行精密手术。项目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抓手,通过工艺革新、QC 小组攻坚、智能安全系统应用等多元举措,精准破解既有线改造中的安全管控、施工效率、运营干扰等核心难题;同时通过优化清单亏损项目、深化重难点工程施工组织、革新工艺工法,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效益,为既有铁路改造树立了智能化、精细化方案。
截至目前,成渝改造工程12 处高边坡中已有 9 处安全顺利完成开挖,通过工效提升直接压降项目成本 230 万元,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重突破。项目部已启动“下穿营业线大天窗开挖涵洞拼装施工工法”课题研究,计划申报发明专利 3 项、论文及软著 5 项、中铁一局工法 1 项。
智慧勘察与精准规划:破解高边坡施工难题
成渝铁路改造工程全线 12 处高陡边坡,地处倾向长江的单面山地貌区,砂岩地层形成陡峭崖壁,下方紧邻运营中的成渝铁路干线,施工环境极度险峻。这些高边坡开挖空间狭小,最大高度达 49 米,被业主单位列为极高风险工点,要求执行 "一点一案" 专项方案及全方位监控措施,严防开挖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面对这一技术壁垒,项目部技术团队联合科创部开展深度现场踏勘,创新研发“预留隔墙开挖工法”,并同步引入数智化技术 ——构建GIS+BIM 高路堑边坡开挖全系模型。该模型在虚拟空间中完整模拟施工全流程,包括边坡开挖步骤、地下管线迁改路径、机械设备站位规划等,通过三维可视化推演精准预测施工对铁路运营的潜在影响,从而优化施工方案,将铁路 “天窗”作业时间压缩至最低,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
匠心融合科技:创新下穿施工工法,铸就品质丰碑
为兼顾线路运营安全与曲线要素优化,成渝铁路改造项目共规划 15 座跨线天桥作为通道设施。但受长江生态保护区及营业线运营限制,若采用传统上跨铁路的天桥设计,需面临结构跨度大(梁体最大自重约 120 吨)、吊装设备场地不足、安全风险周期长等难题。尤其江铜区间需在 6 月 30 日前完成栅栏封闭,通道建设成为制约节点的关键前提。
项目技术团队打破常规思路,借鉴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近年通道建设案例,创新研发“下穿营业线大天窗开挖涵洞拼装施工工法”,成功攻克营业线大孔径涵洞快速施工的技术瓶颈。该工法以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科学规划天窗作业时段,精准匹配铁路运营间隙;优化预制涵节装配工艺,实现现场快速拼接;构建“智慧中台”安全防护体系,整合电子围栏、机车接近报警、视频智能监控等系统,形成全局可视的视频指挥中心,实现风险实时预警、资源精准调配,确保复杂环境下“零事故、零延点”。
该工法在成渝铁路改造工程中成功应用于 9 处通道建设,成为成都局集团管辖范围内首次实现 1 孔 4 米大孔径涵洞下穿营业线的标杆案例。其不仅显著缩短工程周期及对线路安全的影响时间,更以高效施工保障了铁路运营安全,具备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营业线改造,既是守护既有 "经济动脉" 畅通的使命担当,更是铁路工程向 "智能铁路" 迈进的主动进化。中铁一局成渝改造项目部以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让这场 “在线升级”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以智慧化解制约,用科技赋能传承,让成渝铁路承载智能未来!
作者:韩佳磊 李 彤
审核:喻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