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五公司李吉的成长轨迹,坦白说,并没有传奇的开端。他就像千千万万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怀揣着理想,也会有迷茫和不安。但与众不同的是,他把自己的每一次困惑和挑战,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在别人觉得盾构技术高不可攀时,他选择夜以继日地钻研
——一遍遍翻阅图纸,一本本积累工作笔记。很多时候,他不是“天赋异禀”,只是比别人多了一分不肯认输的倔强和执着。
李吉用 15年完成了从青涩技术员到国家级技能大师的蜕变,他的故事是中国基建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缩影。从“请外国专家”到“自主创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成为行业标杆”,这份跨越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图纸研究,是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
但李吉最让我敬佩的,不是他个人的成就,而是那种愿意带人一起成长的担当。他没有把自己圈在
“专家”的光环下,而是带领一群普通工人共同进步,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和心得传递出去。很多普通的年轻人,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成长为行业骨干。在我看来,这才是劳模精神的核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把带动他人、成就团队当成自己的价值追求。
邱华飞则用 14年坚守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真谛。邱华飞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坚守与责任的现实剧。他没有那么多“主角光环”、“高光时刻”,只有一遍遍的重复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在复杂的工程现场,他不是坐镇指挥的领导,而是最早到场、最后离开的“工地守夜人”。面对高温、限电、用地协调等现实难题,他靠的是不断琢磨和尝试,每一次方案的调整,每一个流程的优化,都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一步一步啃下硬骨头,把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一点点变成现实。他不仅是工程的管理者,更是团队的“主心骨”,是在困境中找方法、在压力下谋突破的领航人。这样的劳模精神,是把责任和使命内化为自己的日常,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
看完两段视频,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
“空中楼阁”,而是由无数像李吉、邱华飞这样的建设者一砖一瓦砌成的
。时代的进步也从来不是
“纸上谈兵”,而是由千万劳动者用坚守与创新铺就的。非凡成就源于平凡岗位的极致坚守,大国工程背后是无数个体的智慧与担当。真正的“荣誉”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奋斗,真正的“创新”是源于一线岗位的不懈钻研。无论是李吉面对精密机械的钻研执着,还是邱华飞协调万难的魄力与韧性,都闪耀着奋斗、责任、创新与传承的光芒。他们在辽沈大地、云贵高原、巴山蜀水间留下的,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宏伟工程,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丰碑。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理想,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和创新,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
供稿单位|棚改项目部供稿作者|施仪(2025届见习生)
责任编辑|赵海涛校对审核|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