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7月22日,由渝黔渝万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长江沿岸铁路集团重庆有限公司主办,重庆市应急管理局、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指导的“
2025年防洪防汛暨高处坠落应急
救援演练”在中铁十二局四公司成渝中线高铁项目科学城制梁场举行。
渝黔渝万铁路有限责任 公司副总经理王凯,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郝祎,重庆市应急局防洪抗旱处专员程波,中铁十二局副总经理徐峰,中铁十二局四公司安全总监孟善宝参加此次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掠影 此次应急演练坚持“真实场景、真实反应、真实救援”原则,不预设演练脚本,通过实战化模拟,旨在教育引导项目全员提升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应急救援知识、准确使用应急救援设备,进一步提高项目处置突发高处坠落事件和防洪防汛应急救援能力。演练通过模拟高空坠落、现场强降雨人员受困等突发事件,全面检验了项目应急快速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
快速完成应急处置流程
随着演练指挥部的一声令下,演练开始后,项目立即启动高处坠落事故及防洪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抢险救援、安全警戒、医疗救护、通讯联络等小组按照应急预案,分工协作、快速行动,信息报送、应急联动、无人机侦查等各环节紧张有序、紧密衔接。
通过集中统一应急救援指挥,现场抢险救援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应用消防云梯车、无人机等应急救援设备迅速排除现场安全隐患,完成救援行动......整场演练过程响应迅速,处置规范、一气呵成,两个演练模块均不超过20分钟就完成从险情上报到人员转移的全过程演练。
演练通过“实战化模拟+专业化教学+全流程复盘”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检验了项目应急预案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协同处置灾害事故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达到了预期演练效果。
演练现场渝黔渝万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长江沿岸铁路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沙坪坝区
应急管理局、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员会 等单位,及成渝中线高铁、渝万高铁、宜涪高铁等项目建设、监理、设计单位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此次演练活动。
延伸阅读 成渝中线高铁全长约291.3公里,正线新建车站10座,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标志性工程。中铁十二局承担成渝中线高铁15.8公里建设任务,承担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缙云山隧道、中梁山隧道等工程建设任务。项目团队深入贯彻落实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施工管理要求,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和安全穿透式管理,以路桥隧全过程机械化、智能化施工配套助力项目安全管理持续提升。
智慧梁场提质效 通过打造以隧道智能建造管控平台为大脑,“隧道大机配套+智能进度管理”“隧道应急管控+安全协同管理”“衬砌浇筑监测+智能检测分析”等为四肢的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施工配套体系,项目团队有力提升了隧道施工智能化管理水平,显著降低安全风险,构建形成了新时代高铁隧道建设安全管理新格局。
隧道智能建造管控平台
现场应用智能安全协管平台实时接入施工现场,集成隧道洞内传感器及可视化监控系统,搭建“安全教育 、安全检查 、统计分析 ”三大模块,推动风险预警和管理行为追溯,实现了人员管控、风险预警、问题整改的全过程线上监管。他们在中梁山隧道、缙云山隧道等瓦斯隧道智能建造管理平台接入隧道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全面集成瓦斯隧道洞内甲烷、氧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做到有害气体自动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管控。
通过开展新型智能工装研发,创新应用隧道智能应急安全机器人“瓦力”等新型智能装备,隧道安全监管可实现远程遥控操作,360度安全监控全覆盖,精准捕捉每一个施工细节。该设备还可通过AI智能分析,精准识别进洞人员信息,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全覆盖巡回监控。
隧道智能应急安全机器人“瓦力”
依托梁滩河双线特大桥和黄家嘴双线特大桥等重点工程,打造了以“桥梁智能建造系统+智能悬臂造桥机”为核心的新型桥梁建设模式,解决了传统挂篮安全风险高、效率低的管理难题,实现造桥机主要受力杆件应力、造桥机走行、模板开合等超30项数据智能控制。
他们在悬臂造桥机配置智能监测模块,可精准监测分析悬臂造桥机应力,开展应力超限等风险预警。通过装备造桥机全方位平台防护系统,为施工人员提供了全方位安全保障,推动全线首座采用智能悬臂造桥机施工的桥梁按期精准合龙,为高铁连续梁安全智能化施工树立全新典范。
应用智能悬臂造桥机 成渝中线高铁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推动成渝地区路网结构优化,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素材:许向上 张 敏
责任编辑:任达禹内容审校:丁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