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国交建】三维密码破解施工困局

2025-07-27 20:20:05浏览:187 来源:中国交建   
核心摘要:三维密码破解施工困局
中国交建2021年寒冬,在海拔3660米的天山垭口深处,“青年突击队”的鲜红旗帜在狂风中猎猎作响,旁边即是亟待开凿的新疆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2号竖井。中交集团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高寒高海拔超大直径全断面硬岩竖向掘进机“首创号”,要在这里凿穿707米岩层,建成国内最深的高速公路竖井。 比岩层更难穿透的,是牧民紧锁的眉头。“挖了草场,牛羊吃什么?”蒙古族牧民孟克的质问,让乌尉高速5标段副经理于瑞斌彻夜难眠。2号竖井位于天山南麓阿拉沟河水源地,四周环绕着丰美的草原,更是当地蒙古族牧民赖以生存的牧场。高山寒漠、生态脆弱,工程占地意味着牧民放牧空间骤然缩减,项目征地难度极大。“项目征地涉及23户牧民的牧场,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牵扯着牧民的心。”于瑞斌说。 隧道要挖,牧场也绝不能被破坏,于瑞斌立下军令状。为了让牧民放心,于瑞斌带领青年突击队员们,进帐篷、穿羊圈、钻牛棚,走进牧民家中,挨家挨户答疑解惑,向牧民解释项目的三套“账本”:一是技术账,项目制定《草皮保护性迁移与原生环境修复技术方案》,将清表草皮按0.3米厚度分块存放,确保牧场可恢复;二是经济账,乌尉高速贯通后乌鲁木齐到尉犁路程缩短170公里,车程从7小时减至3小时左右,货物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三是民生账,项目承诺在路侧波形护栏设计中预留野生动物通道,保障生态廊道畅通。“这三套诚意满满的账本,代表着中交人建设高原、保护高原的决心。”于瑞斌说。 在青年突击队队员的耐心解释下,牧民们紧皱的眉头逐渐松开了,心中满是对高速公路建成后的憧憬。当一份显示试移植草皮成活率高达92%的科学报告送达牧场,牧民们亲眼看到精心养护区内的现代化喷灌系统如同晨露般均匀滋润着每一寸复原的草场时,内心的坚冰彻底消融。最终,23户牧民悉数签订协议,项目创下了高寒牧区征迁“零上访”的纪录。 比缺氧环境更难熬的,是高原的生存困境。穿过阿拉沟河谷的砾石路,建设者面对的是施工现场无人烟、无水源、无道路、无电力、缺氧的艰苦环境。项目团队进场之初的艰苦,项目经理王贺起记忆犹新:“我们只能暂住30公里外牧民看守牛羊的简易房,仅有一条崎岖坎坷的放牧小道通向施工现场。越野车颠簸几十公里,加上高原反应,五脏六腑都在翻搅。” 然而,时间不等人。项目团队在寒风中迅速扎下两顶临时蒙古包,将它们改造成工程前线的“中枢指挥舱”。青年突击队员们就此“钉”在现场,渴了,灌一口冰得刺牙的瓶装水;饿了,嚼几口干硬的面包和饼干。他们昼夜奋战,只为在这绝境中抢建起坚实的施工后盾,为2号竖井的建设积蓄力量。 120天后,“生命禁区”奇迹般地崛起了一座标准化驻地,生活区、办公区、施工区规划清晰、布局合理,水、电以及必要设施一应俱全,甚至在宿舍区种活了30盆绿萝——这抹绿色成了无人区里最生动的“破局勋章”。 最难的就是那707米深的竖井如何打穿!天山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在这片地质活动频繁的山体内打出707米竖井,相当于在地下精准“砌筑”一座235层的摩天巨柱,不仅意味着与高寒、低氧环境搏斗,更要直面极其复杂多变的地层挑战。“当时我们往下打通风竖井的时候也是捏着一把汗,天山高寒、高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高’地质条件叠加,每一次掘进都如履薄冰。”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康健回忆道。 针对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特点,青年突击队成员创新采用“竖向冻结法+智能监测”技术,在井壁周围布设128根冻结管,将岩层温度降至零下30摄氏度形成“冰桶护壁”,大幅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稳定性,有效抵抗高地应力带来的岩爆、塌方风险。与此同时,一张由326个高精度应力传感器编织的“神经网络”被密集植入关键岩层结构和冻结壁之中。这些敏感的“末梢神经”一刻不停地捕捉着岩体内部的微妙变化,将捕获的海量实时数据汇聚到中央控制中心。在这里,工程师们得以洞察地下的每一次“心跳”起伏,精准分析风险态势,实时动态调控。这确保了在“四高”胁迫下的每一步掘进,都拥有精确的数据支撑,将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可视、可判、可管的工程实践。 站在贯通的竖井洞口,岩壁上的标语十分醒目:“不破坏就是最好的建设”。王贺起凝视着这行字,语气深沉而坚定:“真正的破局之道,并非仅仅是战胜困难,而是当我们面对看似无解的难题时,能提出一套尊重自然、联结民心、融入科技的全新解决方案。” 来源交通建设报总承包分公司 | 一公局集团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因地制宜破解土方运输难题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国交建】广航局党委聚势赋能,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