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
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
净化海水、储碳固碳等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湛江
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
考察时强调,红树林是“国宝”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今天是世界红树林日让我们一起走进粤西沿海
看中交人如何守护这片生态瑰宝
01持续深耕沃土筑牢红树林生态屏障广东是全国红树林面积
分布最大的省份目前共有约1.14万公顷红树林
在粤西沿海中交建设者相继在湛江麻章区金牛岛、经开区东海岛
以及阳江阳西等红树林片区
开展生态修复及治理进行地形改造、苗木种植及管护
其中,湛江东海岛红树林项目
包含675.83公顷红树林的种植
及地形改造、维护管理等内容
红树林苗木种植数量超537万株
目前已种植完成超15万株
阳西县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治理项目
拟种植红树林面积298.26公顷
并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及海堤生态化建设
目前已完成超11万株的种植
随着工程的有序推进海岸线上的“绿色长城”
正焕发勃勃生机02无人科技赋能加速红树林茁壮长成在湛江东海岛红树林项目现场
科技化种植让红树林迅速连片成林
为精准掌握潮间带地形数据
推动红树林苗木种植高效进行
项目引入无人船载多波束测深系统
通过毫米级测绘生成“数字孪生”模型
并模拟种植点位设计、潮汐规律等
为苗木科学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无人勘测技术日测绘面积达2平方公里
相较于传统人工测量可提升5倍效率减少70%人员投入让红树林种植更加便捷高效
在“种树”过程中项目运用多旋翼无人机吊运系统
开辟出红树林种植的“空中通道”
通过轻量化吊舱设计以及定位技术实现苗木从临时育苗基地
到种植点无接触式转运
在无人机系统的助力下
项目日运苗量达6000株
施工周期缩短65%苗木损伤率有效降低80%
成活率突破95%为进一步提高苗木成活率
项目采用“容器苗+营养土”技术
提升苗木抗逆性运用苗木根部裹泥定植技术
确保根系与滩涂紧密贴合
并在海岸布设浮标水质站
在滩涂埋设土壤传感器
实时追踪盐度、温度、溶解氧等指标
以保姆式管护护佑苗木茁壮成长
03勾勒绿美画卷确保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
在阳西县溪头镇沿海红树林苗木、秋茄树及桐花树等分列齐整水陆挖机、绞吸船作业繁忙
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建设如火如荼阳西红树林呈块状“岛屿式”分布
岸线侵蚀问题严峻项目采用阶梯式设计缓冲潮汐冲击
并采用“柔性防护+刚性支撑”复合堤岸结构
减弱30%以上的潮水冲刷力
有效增强红树林抗风浪能力
面对红树林滩涂潮间带高盐多潮的地质特点
项目精心筛选秋茄、桐花树
等耐盐碱树种作为先锋植株
打造抗潮种植体系提高红树林系统生态弹性
针对红树林滩涂围垦养殖遗留的底泥污染问题
项目开展“靶向修复”
并在780米海堤生态化改造中
创新采用“生态格宾+植被缓冲带”技术
形成兼具防洪功能与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严格遵循自然节律
采用“潮汐时钟施工法”
在低潮时分段开挖潮沟保护根系
并避开涨退潮高峰期作业
控制吹砂填筑压力防止土壤板结
将施工对红树林水文影响降至最小
如今红树林滩涂上的鹭鸟三五成群、不时起落弹涂鱼群也在松木桩矩阵间重现
随着这些项目的持续推进
中交建设者在粤西沿海的画布上正逐步勾勒出一幅绿美画卷
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生态修复
持续贡献中交方案与中交力量
来源党委工作部 | 四航局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奔跑吧》现身中交修复潮滩!这里记录着一群“生态守护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