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杂志社能源区域国别研究栏目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造成极端气象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
可持续发展,倒逼国际社会加快气候治理的合作与行动,目前主要国家和地区均普遍承诺碳中和目标。受地缘冲突、强调供应安全等影响,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仍将面临挑战。但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终端用能
“电氢化”已进入快车道,全球油气供需格局正加速调整;与此同时,能源技术创新将重塑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全球能源转型将加速前行。新形势下,我国应积极打造全球能源转型的样板,提升能源投资服务水平,有序推进油气合作,并破除能源行业在国际标准与规则领域面临的障碍。
关键词:能源转型;能源供需格局;能源技术;能源国际合作
一、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提速
(一)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影响日益加剧近年来,在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不断
增长的驱动下,全球气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变暖。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
2024年是首个全球年均温度较工业化前(
1850年~1900年平均值)升温超过1.5℃的年份,达到1.55±0.13℃,成为175 年来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物种灭绝等重大风险,正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世界气象组织估计,在过去
50年,全球气候灾害总数超过
1.1万起,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3.64 万亿美元。如果延续目前的发展趋势,全球地表温度还将不断上升,将会对地球生态系统带来深刻影响。虽然主要国家曾经将全球气候谈判看作是经济竞争,采取的减排力度并不强,但是最近全球气温升幅速度加快的事实,使得各国逐渐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碳中和已从
“全球普遍共识”转到“全球加快行动”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对
气候变化已从政治承诺转向系统性变革。
2015年,国际社会达成《巴黎协定》,首次
一致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各国基于本国国情,以
“自主贡献”的方式确定碳减排目标。《巴黎协定》凝聚了国际社会最广泛的共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10 年来,国际社会积极落实《巴黎协定》成果,主要经济体相继提出碳中和时间表并纳入国家战略,欧盟通过《绿色协议》承诺到
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宣布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构建
"1+N"政策体系。与此同时,全球有超过
1000 家大型企业设定净零目标。在政府与企业联合的推动下,绿色技术加速迭代,绿色金融规模迅猛增长,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三)全球能源转型在曲折中加速
推进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复苏乏力
的背景下,全球能源转型波折不断。一是受乌克兰危机的影响,欧盟一度在能源转型过程
“开倒车”。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为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特别是为应对冬季严寒,欧洲一些国家不得不增加煤炭供应,重启煤电,并且将天然气划入绿色能源行列。二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限制了能源转型的步伐。
2025年2月,欧盟出台的《清洁工业新政》《可负担能源行动计划》均强
调降低能源转型的成本,并提出简化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 )减轻企业负担。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削减了屋顶太阳能的上网电价补贴,导致住宅太阳能安装量大幅的下降。三是特朗普再次执政彻底推翻拜登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特朗普政府提出大幅放松石油行业管制,加大油气勘探开发,酝酿重启已关闭的燃煤发电厂,并停止审批风电光伏项目。
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技
术创新提速的双重作用下,全球能源转型大势已成,并将加速推进。目前清洁能源已取代化石能源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国际能源署(
IEA)发布的2025年版《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显示,
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投资规模首次超过
2万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能源总投资的
60%以上。预计2025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投资额将进一步增长至
2.2万亿美元,占比超过66%(见图1 )。为了抢占未来产业竞争高地,国际社会均积极推进新能源发展。欧盟发布的《清洁工业新政》和《可负担能源行动计划》,均强调进一步推动对本土制造业领域的能源转型,并
在《“REPowerEU”计划路线图》中明确了清洁能源转型技术路径。日本发布的第
7次中长期能源基本规划,提出到
204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占比提升至
40%~50%的目标。特朗普政府虽反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但也提出重夺全球核能的领导地位,并制定了到
2050年实现四倍核能的发展目标。
二、终端用能“电氢化”已进入快车道 (一)电力将逐渐成为终端用能的
主体电能替代在各行业工艺环节纵深推进,
拓宽终端领域电能替代场景。工业领域传统高载能行业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用电快速增长。建筑部门热泵电制冷暖供应逐步推广,光储直柔技术探索应用。交通电气化进程稳中有进,道路交通全面电动化已成为全球共识。
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的数量将是现在的近
10倍。IEA既定政策情景下,电力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持续平稳上升,
2030年达到23.4%,比2023年增加三个百分点,2050年增至31.5%。在公开承诺情景下,
2030年占比达25.1%,比既定政策情景增加
1.7个百分点,2050年超过40%。在净零排放情景下,
2030年占比达28.0%,比既定政策情景增加
4.6个百分点,2050年超过50%(见表1)。 (二)氢能及氢基燃料有望成为能
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深度脱碳的需求增加和绿氢经济性的提升,氢、氨、甲醇、合成燃料将在
工业、建筑、交通及发电等领域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以交通领域为例,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航组织均提出了到
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绿氢、绿氨、绿色甲醇以及合成燃料等需求将持续扩大。
IEA在《2024年全球能源展望》中预测,在既定政策情景中,
2035年全球绿氢需求量将达到
1200万吨,在公开承诺情景中需求达到
6800万吨,在净零排放情景中增加至
1.2亿吨。到2050年,三个情景中绿氢需求分别为
4000万吨、2.0亿吨和3.3亿吨。 (三)终端
“电氢化”的发展将推
动能源产业调整终端用能处于从以化石燃料为主向以
电力、氢能为主转变的过程中,将引发能源产业、能源服务等全方位的调整。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各个环节发展都将受到合理控制并逐步削减规模,而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多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绿氢、绿氨、绿色甲醇及其相关产业。传统油气提供商将由单一经营加油站、加气站逐渐向提供充换电、加氢等综合服务转变。需要注意的是,在终端用能向
“电氢化”转变的过程中,国家间可能出现分化。以中国、美国
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较大,可再
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将更倾向于形成以电力为主、氢能及氢基燃料为辅的能源供需结构。而对于日本、韩国等国土面积狭小、可再生能源资源较少的国家,单靠可再生能源发电难以解决本国电力供应的问题,未来或将走向依靠大规模进口氢能及氢基燃料解决其能源供应问题。与此同时,中东产油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部分非洲国家将发挥资源优势,成为主要的氢能及氢基燃料出口国。
三、世界油气供需格局深度调整
(一)全球油气消费增速放缓,需
求峰值加速到来随着能源低碳转型进程加快,全球
油气需求持续放缓。石油方面,全球石油消费量仍处于上升阶段,但增速明显下降。
2023年全球石油消费总量为
45.3亿吨,仅比2019年增长1.8%,远低于2015年~2019年5.1%的增速。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持续下降,
2023年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的
31.7%,与历史峰值相比下降了将近
18个百分点。天然气方面,近几年全球消费量出现了一定波动。
2022年天然气消费量比2021年下降0.4%,2023年消费量基本与2022年持平。与此同时,天然气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比重也由
1965年的14.5%持续增长至2019年的24.6%,但2023年又小幅下降至23.3%。IEA预测,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明显放缓,石油需求总量将在
2029年达到峰值。与此同时,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在
2030年前达到峰值(见表2)。 (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能源需求
增长的主力,油气需求
“东升西降”日趋明显
发达国家油气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发
展中国家占比大幅上升。石油方面,发达
国家石油消费已经达峰。
202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为19.9亿吨,比历史峰值2005年的23.2亿吨降幅超过14%。OECD国家石油消费占全球比重也由
1965年的74.5%下降至2023年的44%(见图2)。IEA预测,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将持续下降,天然气需求也将于
2030年前达峰,并在此后缓慢下降。而
2035年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石油、天然气需求则均将进一步增长(见表
3)。其中亚太地区油气需求增长最为迅速,预计到
2035年,亚太地区的油、气需求将分别比
2023年增长9%和22%,意味着未来的10多年里亚太国家将占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量的
86%,且是最主要的石油需求增长地区。
(三)美国油气产量大幅增加,加
速成为全球最大油气出口国
美国油气产量大幅提高,已成为净出
口国。美国能源信息署(
EIA)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为
48.3亿桶和1.3万亿立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127%和90%。与此同时,石油、天然气出口规模分别为
39.4亿桶、2183亿立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9.3倍、30.6倍。石油、天然气进口规模分别为
30.8亿桶、890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的高点下降了38%、28%。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已分别于
2020年和2017 年实现净出口。特朗普再次执政后,美国将通过扩大国内油气生产,以及增加自加拿大、墨西哥等周边国家油气进口等方式,进一步增加油气出口规模。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与天然气净出口规模较大相比,美国石油净出口规模并不大,但其在大量出口的同时,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进口量,使其能够集结北美的石油资源,实现对全球石油市场的掌控。
(四)全球油气供应进入宽松周
期,地缘政治紧张促使全球油气供应短缺风险犹存
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削弱全球经
济增长预期,石油需求增长预期随之下降。特朗普新一轮关税政策使全球贸易前景恶
化,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下降。
2025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指出受关税激增以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加剧影响,预计
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萎缩
0.2%。当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将
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此前的
3.3%下调至2.8%。与此同时,供应端持续增加产量。
2025年4月,“欧佩克+”宣布实施超预期的石油增产计划,
5月增产幅度扩充至约原计划三倍的
41.1万桶/日。2025年5月3日,“欧佩克+”宣布6月延续41.1万桶/日的增产措施。石油供应相对宽松,推动油价低位运行。
2025年前8个月,布伦特原油均价为
70.20美元/桶,与2024年同期的82.88美元/桶相比下跌了12.68美元/桶,跌幅达15.3%。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乌
克兰危机持续延宕,巴以冲突硝烟不断、伊以博弈加剧,美国以
“次级关税”企图限制委内瑞拉、伊朗、俄罗斯能源出口,可
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大国博弈、地区冲突持续演进,全球油气供应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四、技术创新将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
方式 (一)能源技术进入加速迭代期,
能源发展路径不确定性增强
当前全球能源行业处于快速转型期,
科技创新速度快,技术迭代频率高,给未来低碳能源情景带来无限可能。一方面,钙钛矿光伏、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技术正由技术研发向工程示范过渡,以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核电新技术新方向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绿色氢、氨、醇在终端应用场景的拓展已成为市场投资的热点,大规模低成本的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
CCUS)的研究热度持续升温。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低碳零碳技术处于前期研发阶段。
IEA研究表明,支撑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技术可以分成六大类,共计超过
400 种技术。目前仅有一半的技术在市场上可以商用,另外一半的技术仍然处于研发阶段。低碳零碳技术一旦获得成功,将迅速主导市场,重塑产业竞争格局,增添了未来能源发展的不确定性。
(二)技术创新与能源产业深度融
合,能源供需互动显著提升
终端用能电气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以及信息化技术快速融合发展,能源供应端和需求端智慧化互动增强。
5G技术与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将
推动电力系统由传统的源随荷动转向源荷互动、乃至荷随源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分散的可再生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还可以充分挖掘充电桩、工业企业、楼宇空调等需求侧资源,聚合形成虚拟电厂,削减用电高峰时的电力需求。当前,世界各国均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纷纷在能源生产、运输、储存、销售、消费和监管等众多环节中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云计算等技术。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和能源技术的融合变革,能源产业将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转型,能源产业与数字产业的产业链延拓将继续深化,并带动能源生产和消费融合发展。
(三)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用能效
率,但数据中心能耗需求增长
数据中心快速发展带动全球范围内电
力需求大幅增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
2020年~2022年,中国信息通信领域规模以上数据中心用电量持续保持年均
15%的增长速度,并在2022年达到2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3% 。美国电力需求多年来一直相对平稳,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美国电力需求的增长率也将大幅飙升。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
2024年美国电力需求预计将同比增加
3.08%,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1.92%。美银美林集团则认为,随着
AI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电力需求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增长,预计
2023年~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8%。IEA分析显示,在工作负载快速增
长的带动下,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量将持
续大幅增加,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量需求将在
2022年240太瓦时~340太瓦时基础上增加一倍。
五、深化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合作之
建议 (一)坚定能源转型目标,打造全
球低碳转型样板作为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
积极推进能源转型,不仅是对全球能源转型的重大贡献,更是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对与我国能源结构类似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国应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步伐,积极打造全球能源转型的样板。按照
“双碳”目标总体部署,统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能源消费需求端,全面提升能源利用系统效率和效益,深入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电力等领域的能效提升与清洁能源替代。在能源生产供应端,加快化石能源清洁化开采,促进化石能源脱碳化转型发展,强化煤炭持续减量替代,实现石油需求尽早达峰并稳步下降,促进天然气稳步合理发展,大力推动风电、太阳能高比例发展并逐渐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主力。
(二)提升投融资服务水平,破解
能源转型融资难题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为我国
深化国际新能源领域合作带来契机,金融机构需配合加快向清洁低碳领域投资倾斜。
与此同时,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与传统化石能源项目有较大差别,需积极探索与扩大海外新能源合作相适应的投融资模式。一是强化金融机构服务能源转型的国际合作。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全球尤其是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化布局,提升保险机构“走出去”开展能源投融资领域国际保险业务服务。对于可再生能源项目倡导联合授信、银团融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二是推动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对能源转型领域国际合作的支持。依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IIB)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NDB ),并积极撬动其他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共同为重点地区、国家和行业的能源转型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三是探索面向第三方市场的投融资服务合作,与发达国家、非
“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机构或投资主体开展合作,通过多方金融支持提升能源转型领域的合作成效。
(三)立足安全稳定供应,有序推
进油气合作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转型
加快推进,未来一段时间,油气仍将在我国一次能源供应中占据重要位置,油气进口规模也将保持高位。在我国油气需求达峰前,应进一步扩展多元化进口来源,利用油气市场大买家的优势,以油气贸易为纽带,深化与沙特、俄罗斯等主要油气出口国的全产业链合作,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捆绑关系。在油气消费达峰后,则要聚焦重点合作区域与合作对象,有序收缩油气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的合
作,避免被动锁定。与此同时,抓住全球
油气供需格局变动的契机,聚焦油气贸易这一关键环节,以浙江舟山等为重点,打造服务国内、服务亚太开放的油气贸易市场,吸引更多的供应方参与竞争,理顺与亚太地区消费国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四)加强政策协同,强化能源行
业国际标准与规则合作
当前,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能源
领域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标准与规则领域的不健全不完善制约着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发挥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全、市场规模大、技术转化快的优势,强化国际标准与规则领域合作。一方面,通过联合研究、协同创新等方式,加大在国际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和修订方面的影响力。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成立新能源相关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设计规范的标准体系。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电工学会(
IEC)、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
SEMI )等国际标准的制定,重点聚焦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综合智慧能源、氢能等领域国际标准的编制与修订。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并引导全球
500强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主动参加和牵头开展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特别是以共建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抓手,推动与共建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的绿色标准、绿色技术指南,以提高检测认证互认水平。
参考文献:[1]EI.Energy Outlook 2024[R].2024.
[2]EI.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4[R].2024.[3]EIA.Annual Energy Outlook 2025[R].2025.
[4]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24[R].2024.
[5]IEA.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5[R].2025.
[6]IMF.2025 World Economic Outlook[R].2025.
[7]陆如泉,段兆芳,等.全球油气贸易格局的“变”与“不变”[J].中国石化,2022,(12):66-68.
[8]连欣,程浩生,等.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发展态势及应对建议[J].中国能源,2024,46(08):16-24.
[9]毛若冰,侯晖,等.全球地缘政治大变局下国际油气格局变化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24,32(08):6-13.
[10]张锐,于宏源.塑造新秩序:全球能源政治五大趋势[J].能源,2024,(04):37-39.
[11]刘建国.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全球能源发展新特征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22,30(11):57-63.
[12]符冠云,林汉辰.多国调整氢能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J].中国能源,2023,45(09):75-81.
作者简介刘建国 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国际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经济、能源安全、能源国际合作等领域的研究
文章来源 本篇文章发表于《中国能源》杂志2025年第8期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能源资讯声明 本文为《中国能源》杂志社原创,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能源》杂志社的内容,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能源》杂志社原创。公众号内容版权归属《中国能源》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