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春潮涌动,向“新”而行。我国首个全融合汽车试验场——上饶汽车试验场,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书写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座占地6165.15亩的“汽车测试梦工厂”,通过“小创新+大智能”的发展理念,成为新质生产力在汽车工业领域的鲜活注脚,为产业升级锻造“硬核引擎”。
技术创新筑就“超级跑道”
“每个技术细节都关乎测试安全和精准度,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内。”项目负责人谷巨龙在技术方案研讨会上对团队提出要求。试验场高速环道弯道倾角达44.43度,位列全国第三。如何让这么大倾角的弯道既能承载最高每小时330公里的极限时速,又能确保测试车辆如履平地,成为项目建设需要突破的难点、堵点。
为精准解决问题,项目团队开启了技术攻坚之路。“我们白天查阅收集资料、实地测量考察;晚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反复推演测算,预演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精雕细琢每一个技术细节。”工程负责人刘国旺指着高速环道回忆道。经过无数日夜的研讨论证,项目团队最终以“布劳斯曲线与3次抛物线”设计,精准计算18.7万个控制点数据,借助BIM建模建立三维曲面数学模型,在施工过程中动态纠偏,采用“桥式摊铺机+高频定向振动压路机”协同工艺,实现全幅无缝摊铺,将路面平整度达毫米级。当测试车辆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在高速环道“贴地飞行”,车内羽毛纹丝不动,试验场技术团队成员脸上满是自豪,这是他们向“新”而行的第一步。
数字孪生赋能未来出行
智能网联测试区建设是上饶汽车试验场面向未来、向“新”而行的第二步。这里不仅是测试场的“最强大脑”,更是新质生产力的神经中枢。
在建设数字孪生试验场时,项目团队遇到了车路协同算法这一“卡脖子”难题。为解决数字孪生试验场的高精度定位难题,谷巨龙带领技术团队成立“零点攻坚组”。凌晨3点,试验场车路协同创新工作室内灯火通明,青年技术团队的小伙伴们都聚集在一起,彼时的工作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的声音。一次次试验失败,团队成员们挫败感扑面而来,谷巨龙为大家加油鼓劲:“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绝不能轻言放弃!”为捕捉0.01秒级的信号延迟,技术团队不断优化方案细节、采集相关数据,经历了250余次算法迭代,运用“北斗+5G”、物联网等技术,终于在第438次试验时实现毫秒级响应,解决了高精度定位难题,工作室内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当无人驾驶汽车在虚拟场景中完成百万公里测试时,汽车测试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
为确保测试数据精准可靠,试验场团队创新运用AI+人工复核方式对测试结果进行半自动评审。“AI评审系统刚完成测试车辆的测试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了112项优化建议。”数据中心内,工程师刘东源展示着定制化报告,曲线图上每个波峰都对应着车辆性能的突破点。上饶试验场以“测试-分析-优化”形成数字化闭环,让每个测试环节都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从高速环道的“中国精度”到数字孪生的“智能大脑”,上饶汽车试验场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新定义汽车测试的行业标准,以“物理测试+虚拟仿真+数据服务”三维生态成为车企研发的“加速孵化器”。
谷巨龙自豪地说:“当汽车试验从‘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升级为‘数字与现实的共生’,我们正在为中国汽车工业铸造新质生产力的‘底盘’。”未来,试验场将继续以创新为轮、智能为轴,在汽车强国战略的赛道上驶向更广阔的新图景。
来源交通建设报一公局集团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二航长青”首秀杭州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