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西藏,这片占我国国土面积
八分之一是起重吊装的雪域高原不仅是亚洲十大河流发源地
更是维系全球气候稳定是起重吊装的重要生态屏障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中交建设者投身于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
开启了一场挑战不可能是起重吊装的征程
今天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在世界屋脊书写着的新时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答卷
从拉萨南山远眺布达拉宫
2022年实施的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
在国家“双重”规划中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工程
其规模宏大覆盖拉萨全域157万亩荒山
涉及该市9个县(区)35个乡镇
一公局集团承担了拉萨堆龙德庆区和曲水县的绿化施工
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绿化面积约14000亩
植苗造林约8000亩封山育林约4055亩播种造林约1205亩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付出
在世界屋脊种树建设者们面临着“三重难关”
第一关,高山险峻运输难
出于保护山林植被拉萨南北山地区没有一条可通车的公路
施工所需物资小到螺丝钉、大到网围栏
都只能依靠施工人员牵着骡子
一步一脚印地艰难驮上山
骡子运送施工物资这些负重前行的骡子踏出了最初的运输通道
然而,过度的踩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且运输效率远远无法满足施工需求
面对这一困境中交建设者们将部分物资的
运输方式改为无人机运输
不仅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
还能在运输过程中开展地质勘测
成功突破了复杂地形的限制
实现了高效平稳的苗木配送
无人机运输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
能够实时监测苗木健康状况
其采用的智能喷雾系统
提升了农药喷洒均匀性和作业效率
有效提高了苗木存活率
降低了后期养护成本在科技助力下一棵棵树苗逐渐由点成线、由线成片为原本荒芜的高山披上了绿装
第二关,环境艰辛生长难
南北山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
属于高寒地带年均气温7.5℃昼夜温差高达20℃极端低温可达零下数十摄氏度
这里年降水量仅400毫米
而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
在这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下
土壤极易冻结强风与吹雪又加速水分散失
能在此存活的树种少之又少
顽强生长的绢毛蔷薇中交建设团队对70余种适生树种
精心筛选培育最终锁定了樟子松、油松、河北杨等耐寒耐旱植被
为了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这些树苗必须在苗圃历经180天的适应期只有通过适应期的考验
才有“资格”被栽种到山上
即便上了山树苗们也并非“高枕无忧
”还需要做好隔挡防护措施
设置网围栏在树干基部用草料包扎等
防止牦牛和其他野生动物啃食
为苗木提供全方位保护
施工中的南北山绿化工程
第三关,石头缝中存活难
南北山土层浅薄、地质粗糙、碎石遍布
扎根于此的苗木仅依靠自然土壤无法存活
因此,从别处运来的土壤
——客土就显得至关重要中交建设者们需要在客土里
掺入复合肥并及时浇水
然而,在高原地区简单的浇水工作也充满了艰难险阻
首先要从拉萨河建一个取水池
再通过两重泵水站最后将水输送到山脊上
13个大小不同的水箱已经培育完成待种植的苗木
由于地处山脊水箱基础的建设开凿只能依靠工人拿着铁锹徒手完成
在平原地区机械设备1天就能完成的工程量
在南北山却需要200个工人
花费40余天时间才能完成
为解决浇水难题中交建设者创新“以林配水”灌溉模式
确保水源合理分配融合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
采用混交林、播种造林等综合措施
实现了高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修复
在养护阶段通过人工精准灌溉、科学施肥
合理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精细化管护措施
确保绿化景观效果的持续优化
通过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显著提升了高原绿化景观品质
生长中的樟子松林
南北山绿化工程意义非凡
据测算,工程完成后年固碳量可达12万吨相当于中和拉萨市全年碳排放量的15%
为青藏高原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
工程创新采用的“企业认养+智能管护”模式
已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科技赋能的
现代化生态治理样本夏季的拉萨南山如今当无人机的嗡鸣声唤醒沉睡的山脊
当人工浇灌的甘霖滋润着冻土
拉萨南北山工程正以质朴的坚守
书写着高原绿色的奇迹
来源一公局集团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小隐患不除,大事故难防!争做安全卫士,查找身边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