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大西洋畔,晚风轻拂,一航局五公司几内亚西芒杜项目部翻译钱坤将三脚架稳稳扎进沙土里。相机快门“咔嗒”轻响,码头上林立是吊车出租网的塔吊、穿梭是吊车出租网的运输车与挥汗如雨是吊车出租网的工人,瞬间定格成金色夕照下的美丽画卷。属地工人阿塞尼凑到取景器旁,兴奋地和钱坤讨论画面中光影的层次。
一年半前,当项目的第一根桩基扎根海岸线,钱坤就被大西洋畔的壮美所震撼。作为资深摄影爱好者,他决定用镜头为这座自己参建的海外工程撰写一部“成长日记”。从此,工地上总会出现他独特的身影:荧光黄的安全背心随风鼓动,腰间相机包塞满备用镜头,肩头扛着的三脚架随着步伐“叮叮当当”,宛如行走的乐器。
这充满专业精神的“装备秀”很快吸引了钢筋工阿塞尼的注意,好奇的目光始终粘在钱坤和他手里的相机上。一日,钱坤放下相机,兴致勃勃地和工友们分享拍摄心得:“看那退潮后裸露的礁石,天然的前景框能把引桥的纵深感衬得更震撼!”镜头里,蜿蜒的栈桥刺破云霞,混凝土浇筑的桥墩托起星河。阿塞尼听得入了迷。
阿塞尼也是一个摄影“发烧友”。他羞涩地掏出手机,给钱坤看自己拍摄的照片——晚霞如血,中国班长与非洲工友并肩调试打桩机的剪影被勾勒得棱角分明。“坤,能不能教我用相机拍照?”阿塞尼的眼神中透着一股渴望,“几内亚是我的家,我想用更好的画面记录它的变化。”
“行,没问题!”钱坤当即应下这份请求,连夜在国内购物平台为阿塞尼物色专业相机。“太感谢了,我发工资就还你。”阿塞尼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
作为回报,阿塞尼带着钱坤走遍工地每个角落:暴雨前,积云在沉箱表面投下细密的鳞片状光斑;雨后,积水坑如镜面般完整倒映出龙门吊的钢铁雄姿。当钱坤教会阿塞尼“防抖按钮”的中文表达,阿塞尼也让他记住了苏苏语里“光”的发音。渐渐地,钱坤的作品也多了几分几内亚的独特韵味。
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几内亚的雨季也悄然临近。“这可是出大片的黄金时期!”钱坤兴奋地比划着,“雨水洗净天空,云层会变得像油画颜料般厚重。”两人蹲在临时码头上,看着紫色云团在天际翻涌,取景器里,中国建造的码头刺破暮色,安全帽在工地上流动,如同银河倾泻人间。
入夜后的办公室闷热难耐,钱坤的电脑屏幕蓝光闪烁,照片导入的进度条缓缓爬行。窗外,大西洋的浪涛拍打着堤岸,椰林在风中沙沙作响。阿塞尼捧着刚到手的相机反复端详,嘴角扬起灿烂的笑容“:等雨季的第一场雨落下,我们定能找到最佳机位!”
潮声渐强,远处吊机的轰鸣声惊起成群海鸟。两个不同肤色的身影并肩而立,他们知道,当第一滴雨珠吻上镜头,那些用数百个日夜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将在雨季绽放出最美的模样。而他们的镜头,也将这份中几友谊永远镌刻在时光的胶卷上。
来源交通建设报一航局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沙巴项目的“戴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