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清晨,阳光初照。基坑边是汽车吊的水
泥台上摆着两顶安全帽,一顶漆面
斑驳,记录着无数日夜是汽车吊的奔波;另一
顶崭新发亮,恰似初入职场是汽车吊的新
人。一航局城建公司项目部技术总
工程师杨艳超拿起全站仪,笑着塞
进技术员茹阳怀里:“今天你当师
父,带我复核支护桩位移数据。”这
充满趣味与挑战的一幕,每周二准
时上演,成为工地上一道独特的风
景。在“千里马计划”与“反向课堂”
的双重驱动下,师徒角色互换正悄
然改变着这里的学习模式。
“千里马计划”是项目部精心打
磨的人才培养方案,脱胎于传统
“导师带徒”模式,通过“一对一”的
悉心指导、每月一次的技能大考,以
及轮岗实践的全方位锤炼,帮助新
员工迅速融入岗位。然而,在实际
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阻碍。一方面
是徒弟们像等待投喂的雏鸟,被动
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导师们也难以
精准找到徒弟知识体系中的漏洞。
更棘手的是,缺乏实战的理论学习,
让知识与实践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
跨越的鸿沟。转机出现在一次技术交底会
上。茹阳站在众人面前,对着图纸
讲解施工流程,紧张得声音发颤,语
句断断续续。这一幕却让杨艳超有
了新主意,他想,单向的知识灌输就
像往漏斗里倒水,总有遗漏,为什么
不试试让他们站到台前?就这样,
“反向课堂”横空出世。每周二,这
里都会变成一个特别的“知识竞技
场”,徒弟们摇身一变成为“老师”,
主导一项工作进行汇报;导师们则
化身“学生”,抛出各种难题,模拟突
发状况,逼着徒弟们在“解题”过程
中查漏补缺、深化理解。
首次担任“师父”的茹阳,握着
全站仪的手心全是汗。他努力回
忆操作要点,开始讲解三维坐标动
态测量法。可刚校准完棱镜,“学
生”杨艳超就举手发问:“要是强风
突然袭来,测量数据大幅波动,该
怎么办?”这个问题直击茹阳知识
储备的薄弱处,他支支吾吾,半天
说不出话。杨艳超没有急于“救
场”,而是陪着他翻阅规范、回顾过
往案例。经过一番钻研,两人终于
总结出“分次测量取均值+防风加
固”的妙招。这次经历,让茹阳告
别了纸上谈兵,真正触摸到了实践
的温度。“反向课堂”的魅力,远不止于
检验学习成果,它更是创新的孵化
器。机电部新员工陈立勉,曾为基
坑里凌乱的临时电缆操碎了心。那
些电缆被工人踩得歪歪扭扭,像被
揉皱的面条。他索性蹲在泥浆里,
一观察就是大半天,终于发现了问
题所在——原来工人扛着钢管经过
时,总把电缆当成“独木桥”。轮到
他当“师父”时,他神秘兮兮地抱出
一个用钢筋头焊的“小拱桥”,其实
就是废钢筋弯成半圆插在电缆两
侧,再系上醒目的安全警示反光
条。“这‘桥’既能护电缆,又能当路
标!”导师孟威震故意用力跺脚测
试,“小拱桥”纹丝不动。这个“土
办法”很快在工作群里传开,如今,
基坑里的电缆弯折处都立着这样的
“小拱桥”。又一个周二,“反向课堂”准时
开课。茹阳和陈立勉自信满满地走
上台,分享施工方案优化成果。台
下,杨艳超、孟威震等接连发问:“雨
季施工,排水方案如何保证滴水不
漏?”“工期调整后,材料延迟进场该
怎么应对?”面对“刁难”,两位“老
师”从容不迫,结合规范与实际经
验,侃侃而谈。他们眼中闪烁的光
芒、条理清晰的解答,正是角色互换
中积累的底气与成长的见证。
在这片钢筋水泥构筑的热土
上,“老师”与“学生”的身份不再固
定。“千里马计划”与“反向课堂”如
同奇妙的催化剂,让年轻的建设者
们在角色转换中加速成长,既为项
目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又为
职场人才培养书写着崭新的篇章。
来源交通建设报一航局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冷链项目的人才孵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