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近日,由机电局承建是吊车出租的佛山陌上花开“渔光互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正式并网运行。这片占地490余亩是吊车出租的大小鱼塘,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是吊车出租的创新实践,描绘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新画卷。
绿色共生 织就生态新画卷
水面上,一片片光伏板整齐排列,如同蓝色铠甲在水面上熠熠生辉,沐光发电。光伏板下,群群鱼虾在阴影中自在游弋。随着光伏区的出现,这片水域逐渐成为鸟类的新乐园,成群的白鹭慢慢在组件间隙中筑巢繁衍,与光伏设施和谐共处。霞光洒下,蓝色的光伏矩阵与白色的鸟群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科技与自然完美交融的绝美画卷,绘就了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渔光互补”的新图景。
项目并网后,58715块光伏板预计年发电量达3840万千瓦时,可满足9.7万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省标煤约1.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5万吨,相当于植树约1500万棵。此外,光伏板可遮阳降温、抑制藻类过度繁殖,为鱼虾养殖创造优质生长环境,年产量可达50万公斤。同时,项目可利用光伏发电的便利,同步提升渔业电气化作业条件,推动传统养殖向现代渔业转型,实现“一亩水面、双份收益”的立体经济模式,“渔光共赢”模式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提升至200%,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居民年收入增长了3倍之多。“该项目的建成,将丰富的光能,转变成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动能,为乡村振兴、群众幸福添砖加瓦,为加快佛山产业转型、推进‘双碳’融合发展蓄势赋能。”项目经理陈勇在并网仪式上激动地说道。
科技引领 巧造神器破难题
在鱼塘上架设光伏,施工水域的淤泥层平均深度达3.2米,行动不便且难以定位,给打桩作业带来巨大挑战。项目部自行研发配备北斗高精度定位定向终端和GNSS天线履带式的打桩机,通过北斗定位系统指导确定打桩机的具体位置,确保打下的每根桩都能精准定位。
项目工程师将设计图纸上的桩位点坐标转化为施工图中具体的位置信息,操作人员根据特制打桩机上的导航指引,使打桩机准确移动到目标桩位。同时,打桩机的水准仪如同精密的眼睛,实时监测着桩基的角度与深度,协助操作人员将8140根桩基的垂直度实现毫米级的激光束校准,误差控制在正负10毫米内。
在施工过程中,为降低鱼群的发病率,项目团队还研发了超微气泡发生器,使鱼塘的换水周期从7天延长到20天,水体溶解氧稳定在每升8毫克以上。“这些不足50微米的气泡,增氧效率比普通方式高6倍,不仅能有效增氧,还能吸附杂质、加速分解。”项目工程师李豹说道。此外,项目采用的“逐日系统”能够使光伏板随着太阳的转动而转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太阳转化效率,同时将直射光转为漫射光,有效降低了水温。“两种技术的叠加,使藻类繁殖下降40%,水面青苔明显减少,水体自净能力提升3倍,换水成本节省了70%,鱼的发病率下降了55%。”李豹展示着实验对比数据,声音满是自豪。
品质履约 匠心谱就“渔光曲”
在水面3米高的漂浮平台上,穿着亮橙色反光背心、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像耀眼的星星般醒目,施工员李鹏鹏和工友们站在随波摇晃的平台上,“叮叮当当”地安装着金属支架。他们两人一组配合默契:一个弯腰固定支架,另一个用力拧紧螺丝,不远处的大吊车伸出机械臂,把一片片太阳能板吊到半空,在晨光里闪着银光。司索工仰着头指挥吊装,喊着:“往左,再往下放点!”大家各司其职,专注施工的每一环节。
水上测量难度极大,每块板都得仔细校准,项目工程师胡天伟踩上浮筒,左手托着水平仪,右手虚扶安全绳,身体随浮筒摇晃却稳如扎根芦苇。只见他眯眼反复确认气泡位置,指尖精准转动旋钮微调。浮筒摇晃着,但胡天伟始终保持着测量的精准度。溅起的水花打湿裤脚,他抿抿唇,继续投入下一次测量,尽显建设者对工程质量的执着,奏响了动人的“渔光曲”。
陌上花开,向光而行,向阳而生,机电局在绿色低碳和新能源领域持续深耕,不断发力,为助力中交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贡献着澎湃力量。
来源交通建设报机电局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万吨沉管平稳出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