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 导 读
近期,三航局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中交集团党委部署,将向 “全国道德模范” 李纯民同志学习活动作为重要任务。
编辑部特开设专栏,聆听三航人在学思践悟中的心得感悟,看他们如何以榜样为镜,将崇高精神融入岗位实践,续写传承与创新的故事,让模范力量在三航队伍中生根绽放。
作为曾在云南福贡县一线帮扶工作3年的基层干部,我每一次回望那些大山深处的日日夜夜,心中总是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有汗湿衣衫的疲惫,有收获喜悦的欢欣,有乡亲们淳朴笑容的感动。
如今,在学习“全国道德模范”李纯民的先进事迹后,这份情感再次被点燃,如江水般奔涌不息。
初识土地的温度 当我第一次走进云南福贡的傈僳族村落,村民用布满茧子的手递来一碗包谷酒时,这质朴的热情瞬间击碎了我作为“外来帮扶者”的疏离感。
老支书的烟斗在火塘边明明灭灭,他告诉我:“山里的石头会开花,只是需要等好多年。”这句话成为我3年帮扶工作的隐喻——
改变需要耐心,更需要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记得走访石月亮乡那日,突遇道路坠石无法通行,正在我们焦急无措时,附近村寨的乡亲们二话不说抄起铁锹和锄头,踩着泥泞赶来清除了障碍。
他们布满老茧的手擦过我冰凉的手背——那股温热的触感,竟与李纯民前辈描述的藏族老乡递来芫根汤时掌心的温度如出一辙。这种跨越地域的温暖印记,让我读懂了帮扶事业最动人的注脚:不仅是项目与数据,更是心与心的相互熨帖。
困顿中的亮光 2020年春天,疫情肆虐福贡,子里甲村的蜂蜜、鸡蛋和乌鸡堆积如山,看着滞销的蜂蜜在蜂箱里结晶,我第一次体会到何为“无力的焦虑”。那时,我日夜不停地在朋友圈发广告、打电话给同事,恨不得把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变成营销站。
短短一个月,我们卖出了近10万元的农产品,村民们从愁眉苦脸转为欢声笑语。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沉甸甸的重量——这重量,在读到李纯民坚持个人捐款130万元创立“齐兴助学”基金时,突然有了新的诠释。
它不是数字,而是无声的坚持与担当。
修筑村村通公路时,当地村民主动投入工程建设中,傈僳族小伙阿普曾说:“路修好了,妹妹就能走着去县城上学了。”这种朴素的期待,与李纯民在西藏推行“帐篷小学”时听到的“想读书”的渴望何其相似。正是这些瞬间,支撑我们穿越每一个困境。
生命的彼此照亮 夏令营结营那天,傈僳族女孩言玉花捧着画册对我说:“孟老师,我把上海的高楼和家乡的大山画在一起了。”她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想起李纯民回忆录里那个“首次看见大海而流泪的藏族少年”。
教育帮扶最动人的回报,莫过于见证孩子们眼中梦想的生根发芽。正如李纯民所说:“帮扶者的幸福,藏在那碗老乡偷偷加了两勺酥油的甜茶里。”
我们带去的或许是技术与资源,但收获的却是生命的丰盈与纯净。
如今回到城市,福贡的晨光仍常在梦中流淌。那些孩子们坐在崭新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的模样,他们第一次穿上整洁校服时羞涩而骄傲的神态,在每一句生涩却真诚的汉语“谢谢”背后......这些记忆如同怒江畔的晚霞,成为心灵深处永不褪色的风景。
帮扶工作终有期限,但那份土地赋予我的精神滋养,将永远指引我在喧嚣中保持赤诚。
让他们走出大山,让他们眼里有光,心中藏有梦想——这不仅是李纯民的幸福,也将成为我毕生的荣光:用奋斗铸就青春底色,用拼搏奏响激昂乐章!
策划:三航局党委工作部
来源:物资公司文图:孟开醒统筹:王璐琪副主编:王心慈编辑:高勃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