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中铁大桥局刘峰
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个“城里娃”是吊车型号的进山记
这个“城里娃”,并不是一个“娃”,而是一位来自江城武汉是吊车型号的“85后”小伙。
之所以被称为“娃”,源自他初来扶贫点时,由于肤白体瘦,农活不懂,语言不通,导致当地村民一致以为他是一个前来“体验农家乐”是吊车型号的大学生。
于是,村民们口口相传,“赠予”了他一个绰号——“城里娃”。
这个“城里娃”,真名叫刘峰,是中铁大桥局的一名职工,参建过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和宜昌庙嘴长江大桥。
但就是这样一个会建桥的“城里娃”,因其综合素质高、乐于助人,在2016年春,被领导询问是否愿意加入驻村扶贫工作队时,他不假思索,当场点头答应。
这一“点头”,就是五年过去了。
2021年4月,因工作出色,刘峰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荣誉证书
当记者准备采访刘峰时,他正看着手机,面带笑容,读着乡亲们给他发来的祝贺消息。
消息里,村民对他的称呼是各种各样,有“布袋溪表哥”“布袋溪厂长”“布袋溪校长”“布袋溪中介”,甚至还有“布袋溪婆婆”。
唯独没看到“城里娃”……
把自己当村里人
“城里娃”变“布袋溪表哥”
2016年夏天,刘峰出发了,目的地是——布袋溪村。
布袋溪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1400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曾是湖北省重点贫困村之一。
进村前,刘峰觉得自己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然而,一下车,他还是被震撼到了。
这里几乎没有平坦的路面,步行像爬山,过河得用溜索,做饭需要砍柴生火,连上厕所都会被蚊虫咬得满屁股“包”……这些让自小生活在都市的刘峰,刷新了自己对贫穷的认知。
与许多城里“85后”群体一样,作为独生子女,刘峰也曾被长辈质疑,被贴过“吃不了苦”的标签。这让他总是憋着一口气,总想着寻个机会,撕掉标签,证明自己。
因此,刘峰先在桥梁工地摸爬滚打了近10年,而后又选择加入驻村扶贫工作队,不断更新着自己的“赛道”。
初到布袋溪村,刘峰经常勉励自己:“再苦,也得坚持!”
可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着巨大鸿沟。
刘峰至今记得,刚到村里的第一个冬天,雪花纷飞。有一天,摔伤的村民谢莲英,到村委会咨询医保报销政策。
他见谢莲英进门,马上招呼她坐下,递上热水,并热情询问她要办何事。
“你就是那个‘城里娃’吧?”谢莲英斜眼看了看刘峰,语气淡淡地说,“我不找你。”
刘峰愣住了,没想到自己一腔热情,却被浇了一盆冷水。就在他手足无措时,村支书正好从外面回来。
谢莲英急忙站起来,迈着小碎步跑到村支书面前,笑嘻嘻地说明来意。
鲜明的态度对比,让刘峰有些失落。
村支书察觉到刘峰的情绪,主动与他谈心:“小刘啊,你要想想,乡亲们为啥叫你‘城里娃’,还把你当外人啊?扶贫工作,不是给钱、人到岗就行,你得把自己变成村里人,让村民把你当自家人,这样他们才会接纳你。”
刘峰深受启发。自此,他开始跟着工作队日夜走访农户,房前屋后嘘寒问暖、田间地头把脉问诊,穿破了几双鞋,手也变粗糙了,原本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
几个月后,村民们对刘峰的态度逐渐好转,连遇到困难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他,孩子们也开始亲切地叫他“表哥”。
就这样,不知从何时起,村里喊他“城里娃”的人越来越少,喊他“布袋溪表哥”的人却越来越多。
▲刘峰到村民家了解情况
边扶产业边扶智
“城里娃”变“布袋溪厂(校)长”
与村民打成一片后,刘峰所在的工作队也开始思考,如何带领乡亲们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发展扶贫产业。
布袋溪村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条件特殊,在2016年的湖北省驻村工作队队长培训班上,刘峰听省农业厅的专家们介绍了好几种适合在此地种植的农作物。
经过多方了解、讨论以及实地考察,驻村扶贫工作队最终决定种植冬桃。
说干就干。工作队采取“公司捐赠+村委会管理+合作社承包+贫困户分红”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和激励机制,雇佣贫困户种植或带动贫困户以承包方式,形成冬桃产业化发展,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除冬桃产业外,刘峰所在的工作队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中蜂养殖及家禽养殖等多种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刘峰又开始关注村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在刘峰看来,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被叫‘城里娃’,但我知道开阔的眼界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我想让村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刘峰说。
于是,刘峰主动联系中铁大桥局团委,希望得到帮助。
对于相关请求,团委积极回应,并给予全方位的帮助——
2017年,中铁大桥局组织到布袋溪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2018年国庆节,中铁大桥局和扶贫工作队联合湖北团省委、宣恩团县委组织开展了留守儿童“走出大山看大桥”公益游学活动。
此外,中铁大桥局还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到村里开展桥梁科普微课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之外的知识,还帮助他们张开了梦想的“翅膀”。科学家、航天人、工程师、医生、老师……如今,布袋溪村每个孩子对未来都充满憧憬,学习也更有激情。
后来,村民们又给刘峰起了新的绰号——“布袋溪厂长”和“布袋溪校长”。
▲刘峰和村民一起了解作物生长
决不让一人返贫
“城里娃”变“布袋溪婆婆”
正当布袋溪村的扶贫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时,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
为应对疫情,武汉关闭离汉通道。正好回家过年的刘峰也被困住了。好不容易熬到武汉“解封”,他立即赶回布袋溪村。
刚一回村,刘峰就开始频繁失眠。
一方面,村里的防疫工作刻不容缓,刘峰要配合组织定期对全村13个村民小组,414户、1371人进行排查,防止疫情反弹。
另一方面,如何迅速动员村民复工复产,也时刻考验着刘峰和他的队友们。
布袋溪村属于劳务输出型的村子,有一半村民在外务工。由于疫情的冲击,村民外出务工受阻,失去了经济来源。如果不想办法解决,部分已脱贫的村民有再度返贫的风险。
为解决这一难题,刘峰决定协助村委会,加强对当地招工服务的宣传力度,动员有就业意愿的村民在恩施本地就近工作。
同时,刘峰精准掌握了外出务工村民的复工状态,以“点对点”的方式送他们出村,并为他们申请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确保实现生活稳定过渡。
对选择留村发展产业的群众,刘峰积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培训,确保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刘峰和队员们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布袋溪村608名已脱贫的村民无一人因疫情返贫。
这一年,村民们常常“调侃”刘峰:“你又多了一个绰号——‘布袋溪中介’。”
2021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擘画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宏伟蓝图,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早在2019年4月,布袋溪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后,刘峰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村民奔小康。
他琢磨着,布袋溪村常年云雾挂在山间,山色迤逦,风景美丽。或许可以让布袋溪村以冬桃和蔬菜种植为依托,打造成一个“春天能赏景、夏天能避暑、秋天能采摘”的生态观光旅游点,让村民们在家乡既可务工,又能收租,还可以享受到产业发展后的分红。
“听说,刘峰现在被你们叫成了‘布袋溪婆婆’?”记者问村民。
“是啊,小刘每天有操不完的心,难道不像一个婆婆吗?”村民乐呵呵地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