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2月3日召开是最大的吊车12000吨吊车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是最大的吊车12000吨吊车的重大胜利。
大桥人是最大的吊车12000吨吊车的扶贫“答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
11月23日,贵州宣布其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建桥人亦有作为。他们越山川、跨江河,坚守工地,建设扶贫工程;舍小家、顾大家,投身农村,扎根脱贫一线。
为让脱贫攻坚工作干得实、有成效,还有无数建桥人积极行动,捐款捐物、购买产品、转发呼吁……用同样的初心、不同的方式,全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改善生活、改变精神面貌,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用坚韧、担当激荡起为国为家的英雄气魄。
多措并举
打好扶贫“组合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并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下,中铁大桥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发挥好国企服务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压舱石、主力军作用作为重要任务,抽调1名处级干部任队长、2名科级干部任队员,组建扶贫工作队。自2015年开始,工作队成员脱产驻扎在湖北恩施布袋溪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恩施扶贫工作队到田间查看汛情之后庄稼的生长情况。
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工作队结合驻点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因地制宜引进推广冬桃种植,采取“公司捐赠+村委会管理+合作社承包+贫困户分红”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和激励机制,雇佣贫困户种植或带动贫困户以承包方式,形成冬桃产业化发展,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工作队已在布袋溪村推广种植冬桃2185亩,给村集体带来4.2万元的分息收益。
▲恩施扶贫工作队队长邓曼青与村民在冬桃种植园话家常。
除冬桃产业外,工作队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中蜂养殖及家禽养殖等多种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产业扶贫,提高了布袋溪村村民的收入,而就业扶贫则为村民 “防返贫”提供了保障。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确保村民稳岗就业,工作队积极探索实践“劳务公司建设到村,就业扶贫精准到人”的发展模式,帮助布袋溪村成立了“天意劳务输出有限公司”“宣恩县民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劳务公司,并由村委会牵头对外承接业务,负责组织安排该村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
近两年,两家劳务公司努力开拓市场,承接了野溪村公路拓宽工程、核桃湾村便民桥梁等多项工程,工程总造价达166万元,为该村增加集体经营收入10.88万元。
此外,工作队还从强化消费扶贫、开展教育扶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多方面着手,打好扶贫“组合拳”,不断扩大扶贫成果。
2019年4月,布袋溪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8月,布袋溪村完成了全国脱贫攻坚普查,大桥人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精准扶贫答卷。
干部“引线”
画好扶贫同心圆
扶贫怎么干,扶贫干部是关键。扶贫的“绣花功夫”直接体现在干部身上。
在湖南省桂东县上东村,有这样一位书记,他几乎每天都会在自己的抖音上热情推荐当地乡亲们的农产品,展示大山里自然风光,还不时通过直播为村民“带货”。他就是上东村第一书记——孟建甫。
2019年4月16日,孟建甫作为中国中铁选派至桂东“定点扶贫”的第18位干部,正式进驻上东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上东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466户1571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462人。让这四百多名村民摘掉贫困的帽子,成了孟建甫上岗的目标和动力。
而直播带货就是孟建甫想出来的好方法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看到其他许多方政府领导化身主播“带货”,他也决定开个直播,把上东村“带”到大山外。
▲孟建甫在抖音作直播,为老乡带货。
上东村是典型的高山密林区,生态环境好,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号称“上东四宝”的野生山茶油、野生甜茶、野生土蜂蜜和高山黄桃。在孟建甫看来,这些特色农产品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村民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可以走向市场的绿色产品。
虽然现在流量不多,但每次直播时,孟建甫都努力让自己“激情澎湃”。一场直播下来,至少一两个小时,吆喝不说,他还会现场试吃、演示,气场一点儿也不输专业主播。这位出身桥梁行业的第一书记,带着老乡们一起“冲浪”,不仅提高了上东村的知名度,也拓宽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
依靠新媒体平台,借助坚实的后盾企业和员工,孟建甫已帮助农户销售1万斤黄桃、800余斤山油茶、500余斤野生土蜂蜜、5000斤大米,还培养出一支上东村青年电商团队,带动30余名贫困村民稳定就业,帮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万元。
▲孟建甫调研老乡家的黄桃种植情况。
除了直播带货以外,孟建甫每天还会去走访贫困户,了解村民家庭情况,踏勘田野和大山,考察大山可开发的资源。他和乡亲们同吃同住,与老乡们打成一片,对村里每个农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帮乡亲们解决实际困难,如何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过上好日子。
在中铁大桥局,像孟建甫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2012年以来,大桥局累计选派7名扶贫干部前往贫困地区挂职帮扶。他们将贫困地区的百姓当作家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战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带领贫困群众一步步奔向小康。
八方支援
汇聚扶贫鱼水情
建一座桥,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的在建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工程建到哪里,扶贫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贫困山区,雪域高原,异国他乡……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当地人民有所呼,桥梁建设者必有所应。
在贵州省,威围高速公路第三项目经理部得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金斗镇贫困户目前还有“短板”未补齐后,积极组织员工和协力队伍捐款31520元。后来,根据当地政府摸排建立的台账,还捐赠了20台电视机、信号接收设备,30张床及配套的床上用品,按需配送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助力金斗镇脱贫攻坚。
在甘肃省,中兰客专项目部与陇南市宕昌县签订扶贫协议,吸纳当地贫困人员就业,还陆续向当地农户采购西瓜及各种瓜果3万斤,向当地企业购置棉手套1万多双,办公用品、食堂食材、厨具用品等也均在当地采购。
在湖北省,杨泗港长江大桥项目部对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女工们开展技术帮扶,如电工、钢筋工、木工、电焊工、数控等专业技能培训,并邀请她们参加技能大赛,对成绩优秀者给予推荐,并调换岗位;还为同在工地的彝族夫妻调配房间,免除他们的住房费、水电费,适当提高每人的工资标准。
▲在杨泗港长江大桥工地工作的彝族自治州姑娘
在青海省,西宁昆仑路快速化改造项目部向湟中县转嘴村捐赠5吨水泥,以支持该村基础设施建设。
点滴真情,汇聚成磅礴扶贫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桥人冲锋在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擘画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宏伟蓝图,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一部鸿篇巨著,已然起笔谋篇。
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从山野乡林到大桥工地,无数建桥人仍奋战在一线,建设着武九高速、保神高速、和若铁路、张吉怀铁路等脱贫致富工程,切实解决地区发展的交通短板,为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搭建“希望”之桥。
新的号角正嘹亮。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建桥人将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万众一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接续奋斗,用实际成效践行新时代建桥报国的伟大使命。
文字:徐洪江 刘 峰
图片: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