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大桥局集团沪通长江大桥全桥贯通 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跨度突破“千米”

2019-09-22 20:27:37浏览:3674 来源:中铁大桥局集团   
核心摘要:”沪通长江大桥顺利合龙。”9月20日,在“迎国庆、大合龙,沪通长江大桥建功立业誓师大会”上,国家铁路集团副总经理王同军宣布。至此,由国铁集团牵头建设、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施工的沪通长江大桥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0多个日日夜夜
11072米是吊车安装单元质量评定表的“蓝色巨龙”贯通
沪通长江大桥通车指日可待

  沪通长江大桥顺利合龙。”9月20日,在“迎国庆、大合龙,沪通长江大桥建功立业誓师大会”上,国家铁路集团副总经理王同军宣布。至此,由国铁集团牵头建设、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施工是吊车安装单元质量评定表的沪通长江大桥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江苏省副省长费高云、政府副秘书长杨勇,国家铁路集团建设管理部主任王峰、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李志义,中国铁路上海局董事长侯文玉,江苏省铁路集团董事长常青,中铁大桥局总经理文武松,中铁大桥院总经理张敏等领导出席了仪式。

  费高云代表江苏省政府向广大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他说,沪通桥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代表了世界桥梁技术的发展方向,建成后必将成为中外桥梁界的新标杆。

  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贵忠在仪式上表示,站在新的起点,沪通桥全体建设者将继续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理念,守初心、担使命,做好后续工作,为沪通桥开通运营夯实基础,以优异成绩为祖国70岁生日献礼。

  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罗兵作表态发言。他说,中铁大桥局将严格遵守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的总体要求,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团队优势,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各项任务安全、优质、圆满完成,努力将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精品工程,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01  

代表着当前中国乃至

世界同类型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 点赞大桥人 #


  • 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主跨1092米;

  • 世界最高公铁两用斜拉桥主塔,塔高330米;

  • 桥梁建设用钢量48万吨,可建12个 “鸟巢”;

  • 混凝土用量230万立方米,可建8个国家大剧院;


身上贴着若干个“世界之最”的标签
沪通长江大桥,注定不平凡!

“大桥桥址处靠近长江入海口,江面超宽,且航运繁忙,这就要求沪通长江大桥的主跨必须超千米。中铁大桥院院长张敏介绍,桥梁的钢梁犹如一只巨型“筷子”放在桥墩上,桥墩之间相隔越远,钢梁承载就越重,“筷子”就越容易向下弯曲变形,因此必须有相当强度的钢材和拉索才能拉住这根“筷子”,使之稳定。

 为了使“筷子”稳定,施工方采用了多种创新工法和新材料。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沪通长江大桥项目经理罗兵介绍,为实现大桥超千米的跨度,他们为其“量身定制”了强度达500兆帕高强度钢,以及直径7毫米、强度达2000兆帕的斜拉索,单根斜拉索吊重近1000吨,足以吊起600多辆小汽车。



“大桥建成后,可抵御13级台风和10万吨级船舶的撞击,其工程规模之大,标准之高,难度之大,代表着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同类型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贵忠自豪地说。



 02  

刷新内河钢梁吊装的多项纪录


# 点赞中国制造 #


“在钢梁架设过程中,为减少对航道的影响,主航道桥钢梁架设创新性地采用大节段钢桁梁整体制造、浮运、架设技术,突破了杆件散拼的传统工艺,并研制运用了全球吊重最大的1800吨架梁吊机,以实现一天完成一个重达1700多吨的整节段吊装,刷新了内河钢梁吊装的多项纪录。”中铁大桥局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查道宏补充道。




 03 

沪通大桥建设意义重大


# 点赞中国桥#



开工至今,央视多次报道报道称“这是一座正在建设的大桥,它将创造一个桥梁建设的世界新纪录,它不仅会带来工程技术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让周边的经济区域也有了更强的联系”
沪通长江大桥是八纵八横铁路网中沿海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锡通高速公路共同的过江通道。大桥通车后,也将成为沿海重要铁路、公路过江通道,不仅有利于推动江苏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加快建设我国沿海铁路快速通道,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




文字:张 静 徐洪江 戴 浩 

图片:王万健 丁 凯

视频:武汉桥梁传媒有限公司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铁隧道局集团中铁隧道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任职、后备、优秀年轻干部领导力提升研修班开班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