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2019年湖北“最美职工”名单揭晓,来自中铁大桥局是吊车网的周伟获湖北“最美职工”称号。
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总工会在全省广泛开展“最美职工”学习宣传活动。经前期广泛发动,层层筛选,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遴选产生了10名“最美职工”。
下面,让我们一起
去感受一下他是吊车网的美吧
周伟: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
周 伟
(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工程施工专业分公司、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项目部钢筋班负责人)
2006年,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周伟经人介绍,成为项目部一名钢筋工。
作为一名初入钢筋班的普通农民工,首先要从最辛苦的抬钢筋开始干起。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又长又粗的钢筋对于周伟来说十分沉重,螺纹将他的肩膀勒得刺痛不已。“虽然很累,但干活哪有不辛苦的,我一定能坚持下来。”内心不服输的周伟咬着牙适应了初入钢筋班时的劳累。
除了抬钢筋,周伟还要学习绑扎钢筋。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干起来也不容易。在其他工人手中小巧轻便、灵活好用的扎钩,到了他手中却显得异常笨拙。更细微的差别体现在绑扎的速度上,熟练工一手拿扎丝,一手拿扎钩,灵活地绕两圈就能把钢筋绑得十分牢固、美观。而初学绑扎的周伟,不仅要多绕好几圈,还会出现扎钩绕空、扎丝拧断、戳到手指的情况。“有时候干完活,就发现手上多了几个小口子,这倒没什么,我特别羡慕那些干起活来手指灵活、绑扎技术好的工人。”周伟说,他当时就想着尽快跟上大家的速度和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逐渐跟上了其他工人的节奏。“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成为钢筋绑扎中的佼佼者。”周伟暗暗给自己鼓劲。
对于周伟来说,在杭州湾桥项目部工作的两年无疑是最辛苦的,但这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杭州湾桥的历练,他练就了一手钢筋绑扎的绝活。他绑得又快又牢靠,扎丝扣结的样子也非常好看。
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于周伟而言,他要下的功夫就是让一根根粗重的钢筋变成一根根绣花针,并在他的手中灵活自如地变幻,最后穿梭成型。
有了新的目标就有了新的动力。周伟自己花了几百元,把箱梁设计图复印了一份,又自行购买了钢筋规范和标准。白天他在钢筋车间干活儿,下班后就留在工地对着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琢磨,把之前干过的活儿再回想一遍。晚上吃过饭,他就待在宿舍研究图纸,熟悉每一种钢筋的型号、尺寸、摆放位置、数量等,并向现场技术员咨询请教。靠着勤奋与积累,周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时,他可以判断同事们干的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了,当他发现同事们的操作出现偏差时,就会及时进行纠正。
当然,周伟也碰到过不服气的老工人。当他指出这位老工人钢筋绑得不合适时,老工人毫不客气地质问:“我绑过的钢筋比你多得多,你凭啥说我绑得不合格?”周伟不急不躁,拿出随身携带的钢筋标准翻给老工人看,老工人顿时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不知不觉中,周伟渐渐成长为一名懂技术的骨干了。他常跟同事们说:“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就像咱们人体的骨骼,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好坏,马虎不得。”他的认真劲儿受到越来越多同事的信任。在哈大客运专线项目建设后期,周伟不仅当上了钢筋班的班长,还被评为“哈大客专项目优秀工班长”。
通过哈大、大西、贵广、京沈等客运专线的历炼,周伟成长为钢筋界的翘楚,他也在成长中收获了2015年“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光荣称号。
征得同意后,周伟立即带领几个同事深入了解预制板场整体施工情况。他发现,平潭桥所需的公路桥面板和铁路槽型梁共有5种大型号、37种不同的小型号,共计3280块。通过熟悉图纸,他找出每种板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和同事琢磨,一改以往在客运专线使用固定绑扎胎模具的模式,改用移动推拉组合式胎模具,一套胎模具能绑扎六种型号的桥面板,这样既可以减少施工场地的占用,又能方便施工,节省了劳动力成本。熟悉了项目现场整体布局和设计图情况后,他又加班加点,仅用一天时间便手绘出一张3600平方米的钢筋车间规划布局图,最终得到了工程技术部的肯定和采用。布局合理的钢筋车间在后期质监站、业主、监理等单位的多次检查中均受到好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周伟作为工班长,也很注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初到钢筋班的新手,他的关爱更多一些。“我曾经也是什么都不会,通过一点一点的学习和琢磨才走到今天。看到新手,我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会把自己的操作技巧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钢筋班的工作。”周伟说。
文字:祝希娟 肖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