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二公局“334工程”丨在长江之上“穿针引线”

2019-09-04 21:31:19浏览:1627 来源:中交二公局   
核心摘要:推进项目全经营周期管,深入落实“334”工程

“334”工程(“三基三全四化”)是中交集团推进科学管理,提升管理品质是吊车尾的重点工作部署,以重基层,强基础,苦练基本功;全面预算、全成本核算、全面绩效考核;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是吊车尾的思路,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固本强基。加强项目全经营周期管理是我局贯彻落实“334”工程是吊车尾的具体举措,是迈向“升级版二公局”的有效切入点。特推出“推进项目全经营周期管理,深入落实‘334’工程”专栏,分享管理经验及一线实践案例,进一步促进全局贯彻集团管理理念,推进“334”工程落实落地。



在长江之上“穿针引线”


二公司 赵亭亭  局总部 詹行塔


“这不可能完成!”看到二公局南京浦仪项目主桥首节钢塔施工的设计方案,项目总工张其玉第一反应就是要改方案。



浦仪项目主桥塔柱为独柱形钢索塔,高164.4米,这种结构形式是世界首次在500米级斜拉桥上使用。想要让塔柱稳如泰山,首节必须与混凝土塔座无缝结合。按照设计方案,大桥主塔T1节段需要通过50根高强螺杆锚固在混凝土塔座上。锚杆直径11厘米(上下端部12厘米),长11.07米,有近3米的部分穿过钢塔。然而首节钢塔的预留孔顶部直径仅14厘米,与锚杆端部仅相差2厘米,穿孔难度可想而知。让张其玉觉得不可能完成的原因也正是如此。“钢塔是一个整体,这意味着我们要同时将50根锚杆精准无误地从预留孔穿出,任何一根出了问题都是失败!”张其玉说道。不仅如此,为了让钢塔和混凝土塔座紧密结合,在结合面还预留有5厘米厚的灌浆层。钢混结合处面积达270平方米,超过半个篮球场大小。面积大带来的难题就是容易产生裂缝、气泡等质量隐患。“这是我从业20多年来,遇见最大的一次灌浆面积!”项目书记章冬林介绍说。


首节钢塔吊装现场



可张其玉想改设计方案的想法第一时间就被驳回了,浦仪项目工期紧,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一次这么大的设计变更。


在项目施工方案研讨会上,张其玉提出采用整体式定位支架并设置三层限位装置固定锚杆,只有锚杆的位置精确了,吊装穿孔才能顺利。但项目副经理马振民当即提出了问题,承台施工本身光主筋就有五层,还有无数的其他钢筋,要在无数钢筋中间布置一个三层限位装置,钢筋冲突不可避免,传统工艺根本难以实现。


难上加难,张其玉却早已准备好了解决之策。项目进场之初就建设了BIM技术团队,面对钢筋冲突的难题,信息化的优势立竿见影。项目BIM技术团队提前模拟了承台、塔座和首节钢塔施工过程,形成4D模型,通过优化钢筋位置、调整间距和结构形式等,先后解决了17000多处钢筋冲突。




首节钢塔吊装BIM模型



原理听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过程却十分艰辛。在承台施工过程中,最多的时候,一天有60多个工人同时绑扎钢筋。“我们很多技术员的鞋子、衣服都被钢筋刮破了。”技术员蒋铁锐说道。通过信息手段优化解决了钢筋冲突,实际操作中的精准控制就成了关键,所有技术员们都是全程守在现场,以免误差太大,导致返工。正是在每一个人的坚守和努力下,最终实现50根锚杆平面位置平均偏差小于3毫米。


确保锚杆定位精准还有一群关键人物,就是项目测量队员们。每一根锚杆的位置,测量队员们都要测10多组数据,50根锚杆加上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时的测量数据,为了承台施工和首节钢塔吊装,一共测量了近1000组。不仅如此,测量队员们还要随时与钢塔制作厂家沟通,由专人前往预制场实地量测锚杆预留孔的位置,同时利用BIM技术与已安装完成的锚杆进行模拟,以便在钢塔制作阶段就达到最优匹配。“那个时候天天跟现场技术员、测量员打电话,各种沟通,一个月话费都翻倍了。”负责在预制场实地量测的张鹏说道。


万事俱备,张其玉的心里却依然紧张。正式吊装前一天,张其玉带着现场技术员、工人们、测量队员们进行了现场模拟演练,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任务、目标,甚至连站位都说得一清二楚。但等到重达658吨重的T1节钢塔真的到达锚杆正上方进行穿孔的时候,张其玉的心不由自主就提到了嗓子眼。


看着下孔部分顺利通过,测量员立即开始着手统计下一组数据。过程中,每下放10厘米,就测一次平面位置和高差。就这样经过反复测量和调整,当50根锚杆终于同时从上孔穿出时,施工现场一片欢呼,主塔施工最难的点终于被顺利拿下。





吊装现场视频资料



钢塔吊装结束后,项目为钢混结合面的大面积灌浆也早早做好了准备。项目提前展开技术攻关,从灌浆材料和注浆工艺入手。配合比试验做了20多次,注浆工艺做了十几种。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项目工程部长刘彦军提出了“分仓浇筑”的方案,并最终取得圆满成功,检测结果为质量全优。


“想起那段日子,心思全在这节钢塔上”项目经理杨常生每次想起过程中的方案研讨都还感慨万千。但这个在他看来最难的关卡过了后,再看着船上新运过来的钢塔节段,杨常生对后续主塔施工充满了信心。



编辑丨詹行塔  审核丨曹小荣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二公局世界最大起重平头塔吊助力浦仪项目东主塔率先封顶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