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挥党建的“红色引擎”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可这么多“退二线”的老党员,党组织有活力吗?我决定先把全村党员走访摸查一遍。
我走访的第一个是荷树下组的杨兴兰家。杨老今年75岁,儿子儿媳在城里打工,他一个人住在老屋里。我与村主任何湘勇刚到荷树下组,他就远远地喊我们,招呼我们进屋喝茶。
杨老20年前就是村里的村主任。回想当年,他说:“那时候山上交通闭塞,村民们下山全靠肩挑背扛,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山上种植的药材来不及卖就霉掉了,可受罪了。”那几年,他带领村民用炸药“开道”,一锹一锹地凿出了一条山路,打通了山上几个组与山下联通的路,摩托车能开到家门口了,山上种植的药材再也不担心运不出去了。
这是杨兴兰老主任引以为豪的往事,也是这么多年来村民还拥护、尊重他的原因。这让我想起电影《红旗渠》里的画面,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作战,需要的是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
后来老主任身体出现异常,乡里领导找人带他去郴州看病,被确诊为鼻癌,他这才从村主任职位上申请退下来。老主任乐观向上,在郴州住院时,他就给儿子说:“治不好的就直接在郴州火化,不用拉回家。”
也许是老天给他开了个玩笑,他病情好转之后回家休养,病情控制得很好。虽然如今身体大不如以前,但依旧精神矍铄。我开玩笑说,那时候肯定是误诊了。
临走时,老主任拉着我和何湘勇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当干部就不要想着要回报,而是要操心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老主任说这些话时,眼神坚定,让人肃然起敬。我相信,在他们那个年代,他们就是这样坦坦荡荡走过来的。
第二个走访的是老党员陈登南家。我们刚到他家时,他刚从城里赶集回来,我注意到他胸前戴着党徽。“老爷子,赶集也戴党徽啊。”我问道。“除了睡觉不戴,什么时候都戴,党时刻在我心里。”陈老说。
在刚刚举行的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中,陈老被委以临时纪检委员的任务,一路上,他不断提醒大家注意党员身份,不要乱丢垃圾,一切行动听指挥。在车上,陈劳还主动“献唱”,一曲高歌《鲜花献给共产党》,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赢得阵阵掌声。老爷子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他要向天再借500年,只要组织需要他,他时刻准备贡献力量、发挥余热。
还有退伍军人杨庆章、李启斌,他们都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党员赵海林、何成贵主动在村组里修渠改水。84岁的老党员何春莲,党龄63年了,村里每次开党员大会必定到场……
老党员们说,他们也希望能多发展一批年轻后生,充实支部。这两年,村支部在老党员们的测评建议下,连续选定了10个入党积极分子,分别由他们跟踪培养。
我知道,老党员们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村里有这样的党员,同样是村里的财富。
图文:孟建甫
●【扶贫路上】刘婆婆的守望
●【扶贫路上】冬桃成林“布袋”满
●【扶贫路上】“孩子这么小就不读书了可不行!”
●【扶贫路上】驻村前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