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开路先锋,绿色共享”的蒙内精神

2021-12-22 23:17:19浏览:305 来源:中交一航局五公司   
核心摘要:“开路先锋,绿色共享”的蒙内精神

文章来源|中交一航

编者按

春秋挥洒筑港人,谱系铸成励精神,江海绵延留印记,相传代代已融心。


76年来,在茫茫的大海上,在苍凉的大漠里,在荒无人烟的森林深处,在每个需要建设的地方,都有一航人拼搏奋战的身影,由此积淀而成的一航精神,也成为一代代筑港人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的是《“开路先锋,绿色共享”的蒙内精神》。

精神

谱系

“开路先锋,绿色共享”的蒙内精神

在肯尼亚蒙内铁路集团化、大兵团海外作战中,一航人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承建全线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克服文化差异大、安全风险高、环保要求严等难题,打破常规、高效组织,成功将中国标准应用于非洲大地,打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工程典范。

精神内涵:勇猛作战,执行有力的行为作风;文化融合,精益高效的管理实践;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建设理念。

列车驶过察沃大桥。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贫穷与落后的社会基础设施始终束缚着它前进的步伐。沿海城市蒙巴萨赖茨港,在东非三大港口中承担着最主要的货物交流任务。然而,由于肯尼亚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大量进出口货物长期滞留在港口,严重影响运输效率。


作为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工程。铁路正线全长480公里,全部采用中国标准、装备、技术、管理,开启了中国铁路全产业链境外合作的新模式。


2014年,中交集团将蒙内铁路5个线下管段中最长标段——第二管段144公里线下工程和配套结构物施工交予一航局。三年多时间里,一航人以管理提升推动竞优履约,以科技驱动中国标准落地,加强属地化培养使用,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在铁路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建设了一条中非合作的典范之路。

工程初期,一航局用“技术转移”培养当地雇员,采用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高峰时段,共有肯方雇员5100余名,达到中方员工的近10倍。项目部针对肯尼亚人民喜好浓烈色彩的特点,在管段内设立大量的彩色展板,在工装、通勤车涂装上也规范统一,创造价值认同,实现管理协调。一航建设者还将业务考核、技能培训加入日常工作中,创造性提出了“三教三练”:教语言,练常规术语;教技能,练常规操作;教责任,练常规要求。一系列措施,培养出一大批归属感强、有纪律、有技能的当地施工人员。蒙内铁路的建设为当地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并为肯尼亚培养了首批铁路施工技术人才和第一批铁路领域的专业人才。


项目建设前期,路基施工的压实十分困难,建设者采用闷料工艺,解决了填料含水率问题,为非洲干旱环境路基施工提供了解决方案;针对施工中存在的混凝土结构开裂,分析不同成因,提出了多个解决措施,将裂缝危害降到最低;研发了铁路穿越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东非大裂谷的生态环境保护成套技术,是中国标准建设的境外干线铁路穿越大型自然动植物保护区的首创与范例。


蒙内铁路有120公里穿越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一航建设者在铁路沿线设置了14处动物通道,其中桥梁式通道净高均在6.5米以上,基本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赢得广泛赞誉。


施工中,一航局承建标段在总经理部的七次评选当中,获得两次第一、两次第二、一次第三的骄人成绩,创造了全线第一根灌注桩、全线第一座承台、全线第一段路基、40天完成40个墩柱等多项施工纪录,赢得了普遍赞誉。


2017年5月31日,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致辞中表示,蒙内项目建设团队是他见过最优秀的团队,他对中国质量、中国速度、中国方案深表赞赏,并对中肯双方在建设过程中体现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精神给予了极高评价。

经典

故事

2015年10月初,肯尼亚人马利姆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张“毕业证书”。


马利姆今年24岁,他的第一张毕业证书还是14岁那年沃伊镇小学颁发给他的。他与肯尼亚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与落后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以前我总是打零工,经常填不饱肚子,而这个……”他兴奋地指着手中的证书,“这是我以后的希望!”


这个大眼睛的非洲小伙儿笑得很开心,他的“希望”不是手中的这张纸,而是他从“蒙内铁路人才培训基地”学到的一技之长。


2008年,肯尼亚政府推出了国家《2030年远景规划》,其中将能源、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这是擅长奔跑的肯尼亚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打响的“发令枪”。而这一切,都将以一条铁路为起点——蒙内铁路。


这是肯尼亚一百年来建设的首条铁路,由中国交建承建,也是非洲大陆第一次对接中国铁轨标准。作为肯尼亚国内最大的基建工程,480公里的战线长度更意味着数量庞大的参建人群。据估算,在建设高峰阶段,需要3000名中国工人,而肯方员工的需求数量更是他们的十倍,达到三万人次。

如果说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经济的“一剂良药”,那么对于失业率达到40%的肯尼亚来说,工作的机会才是当地百姓的“强心剂”。

“我们不招‘力工’了。”一航局蒙内铁路项目部对外招聘人员左琳对前来应聘的十几个当地人摇摇头。随后她问道:“你们有懂工程测量、模板安装、混凝土检测的吗?”他们频频摇头。


“我们总是能按需招收到大规模的肯方“力工”。每次招聘肯尼亚人都群涌而至,但相关技术人员的匮乏却是所有参建单位所面临的困境。”左琳望着招聘启事叹了一口气。


施工需求量巨大,当地人才紧缺,如果从国内调派相关技术人员,将使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增长。


蒙内铁路是东非铁路网的开端。作为“东非咽喉”,建成后,它将延伸至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等东非6国。而“技术”需与“铁路”一同延伸。


用“技术转移”培养当地雇员,不仅能够缓解企业在肯尼亚的人才匮乏,而且能够为肯尼亚储备铁路施工人才,这无疑是一条受益中肯双方的“捷径”。


国内以往采用的师徒传授虽有实操作为保障,但语言沟通的障碍与非系统化的学习常常让肯方员工在遇到难题时一知半解。


“Mr.Zhang(张师傅)对我很好,可我们沟通很难,我又没有知识和经验,有时很简单的工作我都做不好。”肯方员工巴缇纳摊开手无奈道。


“要采用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要让中方技术人员对肯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还要联合肯方培训机构辅助理论教学。”这是助推“技术转移”以及推动肯尼亚铁路人才建设的必要途径。

当地时间2015年6月30日,中国路桥蒙内铁路人才培训基地在一航局蒙内铁路项目部揭牌成立,旨在以三个月为一期,用上述培训体系培养出众多的铁路施工、测量、试验的专业人员及掌握大型设备操作的高级技师。


这一天,马利姆与巴缇纳幸运地成为了首批42名学员中的一员。


10月7日中午,蒙内铁路第一期学员结业仪式在项目部举行。首批受训的肯方学员在三个月中,经过6轮集中理论学习与现场操作演练,通过严格考核取得了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毕业率达88%。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建设中的铁路是肯尼亚发展的“硬件”,那么中国交建的建设者更带给了这个国家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软实力”。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陪同肯尼亚总统视察沃特大桥时曾表示:“每次来工地现场,都能看到更多的肯尼亚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建设。通过合作,中肯双方不仅能把这条铁路建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轻的肯尼亚人,为肯尼亚及非洲铁路发展、为整个非洲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说到底,人是最重要的。”


毕业仪式结束时,马利姆说:“这条铁路会开启我们国家的新时代,而我在这里学到的,也将让我的三个孩子不会再像我小时一样,在饥饿贫苦中艰难求生。”

素  材 | 一航局党委工作部

编  辑 | 袁   宇

校  核 | 钱梦奕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
下一篇:

【中铁八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廉洁之窗】中铁八局建筑公司与成都交投集团善成实业公司开展“企企”联建系列活动

上一篇:

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工程人过冬至,战意&暖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