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二局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19期系统课程、覆盖600余人次、技术干部全员主讲、直击施工痛点、考核激励比拼
——在中铁十二局国际公司大攀铁路大理枢纽项目部,一场由技术干部主导的“知识反哺式”培训,正掀起技术传承的新浪潮。
8月13日晚,项目部会议室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第19期专业技能培训现场,项目经理陈勇手持激光笔,指向爆破模拟图:“通过分节聚能管装药,IV级围岩超挖量可从19厘米压至17厘米。”PPT上跳动着最新参数——电子雷管微差起爆时间精确到微秒级,振速控制在5-10厘米每秒。台下,60余名技术员、安全员、测量员正快速标记要点。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每周日晚七点半雷打不动的技术“交棒仪式”。
培训纪实 这场全员轮讲,始于3月2日的《工法编写要点及案例》。不同于传统“专家授课”模式,项目部创新推行“技术员教技术员”机制,让全体技术管理人员悉数登台,从质量问题防治到营业线施工,所有课题100%源于施工现场需求,直指项目攻坚要害。
系统规划构建全景式培训蓝图 为锻造技术管理团队核心竞争力,项目部自年初便制定了详尽的年度培训计划。依托“陈勇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专家资源与平台优势,培训内容经现场调研后精心设计,层层递进:
STEP1筑基固本 从《工法编写要点及案例》《分部分项验收及资料系统讲解》等基础理论、标准规范切入,筑牢技术根基,夯实基本技术素养。
培训课件STEP2实战提升 聚焦项目重难点工程,建立“问题导向-案例解析-方案推演”闭环模式。针对“临近既有线异形框架桥结构施工”,拆解3处典型难点并详解应对措施;围绕“营业线施工管理”,明确设备进场审批、作业防护等8项核心流程;结合“连续梁施工”实例,推演支架预压、预应力张拉等关键工序的风险控制节点。
培训计划STEP3前沿拓展 结合项目隧道施工需求,由项目经理主讲“高速铁路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施工关键工艺”,重点讲解与本项目匹配的3项机械化设备应用场景,引入前沿理念与技术,既拓宽视野,更激发创新思维。
导师领航 “传帮带”融入培训全流程
“传帮带”精神贯穿系列培训始终。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身兼技术专家与核心导师双重身份,深度参与培训全流程:
培训现场“传”授精髓: 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按专业领域分工授课,将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关键技术诀窍及常见“陷阱”识别方法倾囊相授。
“帮”扶成长: 每期培训设置互动研讨环节,引导青年技术人员围绕案例攻坚克难,共同剖析问题、寻找最优解。课后从“讲课内容”“教学技巧”“教学效果”3个维度对主讲人评分,培训结束后综合评选“最优主讲人”。
课程评价“带”出实效: 培训紧密联系现场。导师带领学员深入施工现场,对照图纸讲工艺,结合实物说规范,把课堂搬到工地。在凤仪镇双线大桥转体施工期间,导师团队驻扎现场,将每道工序变为鲜活的教学案例,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落地生根,实现“课堂理论-现场实践”即时转化。
关凤桥钢盖梁成效显著 600余人次见证成长轨迹
截至目前,19期培训累计覆盖技术管理人员600余人次。数字背后,是技术团队清晰可见的成长:
能力跃升:去年入职的大学生技术员,已能独立承担工点技术管理工作,处理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骨干涌现: 多名青年技术骨干在培训中脱颖而出,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选项目重点人才培养序列。
成果转化:培训所学快速转化为施工实效,技术难题解决效率明显提升。
氛围浓厚:项目技术团队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主动学习、深入研讨、技术攻坚蔚然成风。
技术筑基,匠心筑路 “依托工作室平台,我们致力打造技术传承的‘孵化器’和人才成长的‘加速器’。”陈勇表示,“当技术员既能拿图纸又能上讲台,工程就有了双重保障。”
十九期培训,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大攀铁路大理枢纽项目部持续深化技术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以“创新工作室”为重要载体,以“导师带徒”为有效方法,不断夯实项目技术根基,为打造精品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夜幕降临,技术员们自发组织的研讨小组仍在热烈讨论——这场知识反哺风暴,已从制度要求升华为技术自觉。当知识的力量在实战中淬炼升华,新一代铁建技术人才正沿着前辈的足迹,在新时代续写技术传承与匠心筑路的新篇章。
来源:大攀铁路大理枢纽工程项目经理部
图文:李一诺 刘奕卓编辑:孙 琪
审核:冯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