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建筑集团东南建设有限公司近日,公司《高速公路综合场站碳排放云网端协同感知及精细化减碳路径研究》案例在中交集团智慧工地建设及应用大比武中获评优秀案例。
在 “双碳” 目标下,这套 “云网端”系统就像一把精准的 “碳算盘”,以全生命周期覆盖+高精度监测+智能决策,给基建行业减碳开出了 “新药方”。
(碳排放智能监测系统总体架构图)
全周期追踪给碳足迹画“全景画像”
过去算“碳账”只盯运营期,现在这把 “碳算盘” 首次将选址征地、基础建设、施工作业、废弃拆除四大阶段碳排放统一 “入账”。从土地变更碳排、建材生产运输,到设备施工能耗、废弃物处理,每个环节都 “晒碳单”,给碳足迹画了幅清晰的 “全身像”。系统还是一个“超级数据管家”,把 BIM 几何参数、设备能耗日志、建材碳足迹清单等零散数据 “汇总打卡”,每一克碳排放都能溯源,为精准减碳打下坚实基础。
(排碳耗能智能动态监测系统)
设备级“碳CT”精准揪出隐形“碳老虎”
以前算碳像 “雾里看花”,现在系统架起 “放大镜” 紧盯单台设备、单个工艺。哪台挖掘机油耗飙升 20%,哪个拌合站用料超标,系统立马报警。项目工地靠这招发现挖掘机故障,修好后碳排放立降,成功揪出 “碳老虎”。系统装着物联网 “千里眼” 和高精度传感器,自研 “数据清洁工” 过滤杂音,长修高速拌合站、场站运输碳核算误差仅 2.88% 和 2.65%,数据零掺假。智能算法更像 “预言家”,模拟光伏储能等方案收益和风险,最优减碳路线图一眼可见。
(模型核算与实际监测对照分析图)
共建生态圈协同激活绿色动能 减碳不是一家的事,公司拉来 “强援团”:联合科研单位搞定硬件传输和云端算力,联合设备厂商攻克传感器难题,联合技术中心研发智慧标养棚,多方拧成一股绳建起减碳生态圈。系统还推出 “贴心服务包”:“按效果付费” 降门槛,“模块化采购” 满足个性需求,再靠 “高速公路低碳发展联盟” 推广,让更多企业轻松加入 “减碳队”。
当压路机轰鸣遇上云计算智慧,高速公路正悄悄 “脱碳换绿”。这把 “碳算盘” 靠全周期追踪锁定碳流、设备级监测揪出碳老虎、智能算法预见减碳路,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公司持续书写降低环境“含碳量”、提升发展“含绿量”的生动实践!
来源:技术质量部审核:么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