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二公司7月份的伶仃洋上,清晨的海风夹杂着咸湿的气息,吹拂着“一航津平2”的船体。眺望一眼海平面上的朝霞,船长秦金山带领值班船员开始了一天的船舶检修维护工作。
自深中通道项目施工任务完成后,这艘“一航重器”便在广东海域锚地待命。守护如此庞然大物,值班船员不敢有丝毫懈怠。
“船长,救生艇钢丝绳有几处锈蚀严重,得赶紧更换了。”二副梁田伟在负责检查救生设备时,发现了位于船舷平直部分的救生艇似乎与平时有所不同。秦金山顺着二副所指的方向看去,发现救生艇滑道边缘果然有锈迹斑斑的痕迹。他皱起眉头,多年的航海经验告诉他,锈蚀绝非一日之功,这艘救生艇可能在上次锚泊避风期间就已受潮锈蚀。
“通知机舱准备钢丝绳更换工具,同时检查救生艇滑道涂漆层是否完整,维修人员在甲板集合。”秦金山的声音透过无线电频道传遍整个船舱,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也不用替换了,干脆把新旧钢丝绳对接穿引在一块得了。”方案讨论会上,有人提议道。“这样不行,新钢丝绳锈蚀会更快,还是应该先拆除,将新绳从救生艇架端部穿进来,通过滑柄直接缠到卷筒上,如此节省两个步骤,既不需要新老对接,也不需要外增电焊环节。” 梁田伟的想法得到项目团队一致认同。
“好,下午6点,我们正式开始。”傍晚时分,海上的晚霞映红了船员们的脸庞。围着这个重5吨的大家伙,他们手持工具,眼神专注,仔细检查救生艇的挂钩、卷筒、释放绳等部位,确保一切没有问题。“往下放,注意观察救生艇的各个受力点……”在秦金山的指令下,船员通过操作遥控手柄,将救生艇缓慢放下,使艇架放平,再把救生艇进行封固,这样负责牵引固定救生艇的钢丝绳就不再受力。
梁田伟和大管轮祝丰光绑着安全带,坐到臂架上边,开始把粗达16毫米的旧钢丝绳进行人工拆卸。“看起来,也不难啊。”一旁的年轻机工郝旭哲瞅了一眼手表,心想着十点多可以完工。但随后的一幕却令其傻眼。只见拆卸下来的旧钢丝绳全部被拧成麻花状,如此收盘归置变成了大问题。“我还不信了。”说话间,郝旭哲戴上手套便要跟这股扭劲儿较一较劲。只见钳子在钢丝绳上用力地扭动,郝旭哲双脸通红、满头是汗,但钢丝绳却丝毫未动。郝旭哲的不服输劲儿被点燃,他双手紧握扳手卡在钢丝绳的扭结处。随着“吱呀”一声,那顽固的拧结竟被生生撬开了一个豁口。郝旭哲眼疾手快,迅速将撬棍插入豁口,借着杠杆原理发力。钢丝绳像被驯服的巨蟒,渐渐恢复顺直。
相较而言,穿引新钢丝绳的过程更顺利一些。在秦金山等人配合下,钢丝绳穿过多个滑柄,很快便缠在绞车的卷筒上。但回收救生艇却是大难题,夜间能见度低,容不得一点闪失。梁田伟站在艇架旁,小心翼翼地操作遥控手柄,祝丰光不时提醒道:“注意上面的细钢丝,不要刮到别处,不要跳到滑柄外侧。” 如何让救生艇艏艉两根钢丝绳受力均匀,这一过程最为考验技术。
“艇首绳子长了。”第一次回收时,救生艇刚到艇架处,因为前后钢丝绳长度不一致的原因导致救生艇船体失衡,发生了歪斜。一时间,大伙儿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不行,不能将就,重来!”梁田伟道出了全船人的心声。解除艇艏钢丝绳尾端,重新调整长度,团队成员开始了第二次尝试。绞车发出低沉的轰鸣,新钢丝绳与卷筒咬合得严丝合缝。救生艇在水面轻微晃动,缓缓贴近艇架,当艇首稳稳落回支架的刹那,整个甲板响起此起彼伏的金属碰撞声。
“大功告成!”凌晨2点,历时8小时的钢丝绳更换检修告一段落。伶仃洋上,阳光依旧耀眼,海风依旧咸湿。“一航津平2”全体船员们全力坚守,等待着再次出征的号角吹响。
素 材 | 船舶分公司供 稿 | 秦金山、李爱玲
编 辑 | 张 恒
校 对 | 邵高明审 核 | 刘 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