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五局成都公司】【促创新】成渝中线四川段9标:毫米精度展现智能建造实力

2025-07-30 20:59:25浏览:156 来源:中铁五局成都公司   
核心摘要:【促创新】成渝中线四川段9标:毫米精度展现智能建造实力
中铁五局成都公司川中平原的坦荡腹地,万顷田畴如棋枰铺展,稻浪间悠然升起着袅袅炊烟。成渝中线9标一分部1664米的田柳湾特大桥正不断向两边“生长”直至“牵手”。作为全线最高桥,它承载着建设者的智慧与坚守。 “中铁五局首台自主制造生产的智能造桥机,在施工安全性、走行效率、劳动强度、信息化控制四个方面进行了显著改善,与传统挂篮相比单个节段提升综合工效超过20%。”7月27日,在田柳湾特大桥上,成都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罗峥鑫告诉笔者。 成渝中线9标一分部加速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大跨径连续梁施工、精品示范段打造等核心环节取得显著突破,应用“精准换重”“绳锯切割临时支座”“低温时段浇筑”等智能建造技术,有效解决施工难题。近日,该项目田柳湾特大桥合龙段以毫米级精度兑现品质承诺,展现了中国高铁智能建造的硬实力。 精准换重:力学平衡的艺术 田柳湾特大桥全长约1644.6米,是标段两座特殊结构桥梁之一,其中18-23号墩采用48+3×80+48米连续刚构梁, 是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最长连续刚构。中跨合龙段作为连续梁结构受力的“咽喉”,施工中需确保梁体两端高差、线形误差小于2毫米。 该项目职工科创团队采用“动态配重+实时监测”的精准换重技术:在合龙段两侧悬臂端安装智能配重水箱,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位移数据,自动调节配重水量,抵消混凝土浇筑产生的荷载变化,实现动态配重。 测量人员每半小时采集一次梁体变形数据,确保合龙前48小时内两端高差始终控制在0.8毫米以内,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此项技术有效避免了传统沙袋配重效率低等弊端,是智能传感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高铁桥梁建造中的成功实践。 双法控制:破解砼收缩缝难题 针对合龙段混凝土易受温度应力开裂的难题,技术团队科学锁定最佳浇筑时机“黄金四小时”作业窗口。通过提前72小时启动气象追踪,严格把控低温窗口期作业,选择夜间气温稳定时段(凌晨3点至6点)进行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及临时钢结构焊接,利用热膨胀系数最小的温度区间,最大限度降低收缩变形风险。 据悉,在混凝土中添加高性能复合微膨胀剂,通过钙矾石晶体生成反应产生适度膨胀力,补偿混凝土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将自由膨胀率精准控制在0.02%~0.04%范围内。经检测,合龙段混凝土表观零裂缝,超声波检测密实度达99.3%,远高于设计最低要求,为高铁百年品质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峥鑫介绍说,精准换重保障结构平衡,绳锯切割实现无损拆除,低温浇筑破解收缩顽疾,共同构成了保障高铁重大桥梁工程高质量合龙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 精品示范:打造高铁新标杆 项目的精品示范段是由荣家湾隧道出口、李家沟大桥、26号路基组成的,桥、隧、路基工程单元齐全,集中展示五局乃至成渝中线高铁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水平,目前施工进展顺利。 荣家湾隧道是高瓦斯隧道、标段控制性工程,其智能化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项目部在隧道出口积极构建了智能管控中心,通过物联网、BIM+GIS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进度管控可视化、安全环保管控智能化、工艺质量管控精细化、智能装备管控集成化、人员调配信息化的数字协同管理,真正实现隧道施工智能化管理。 这段长约1.1公里的精品示范段,集中展示了中铁五局施工工艺的最新成果:隧道工程聚能水压爆破技术、数字养护台车等18项智能设备和工装工艺;桥梁工程新型智能造桥机、空心墩装配式内操作平台等13项工艺工装;路基工程骨架机械刻槽、多功能锚杆钻机等10项智能设备和工装工艺。 这些智能化、可视化施工装备和工艺的集成应用,实现了桥、隧、路的智能建造,显著提升了工程项目的整体建造水平。 END信息来源丨中铁五局扫码关注中铁五局成都工程公司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铁五局成都公司】请收藏!职称参评论文发表指南来啦~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