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点击上方「」可快速关注 我叫“铁脚板”,是安全员李等弟在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工地上,三年零三个月里的第三双劳保鞋。前两任的鞋掌齿纹,早被泥浆糊平了棱角,光荣“退休”。
每日天色微亮,他那双温暖而有力的脚便塞进我的怀里,习惯性地跺两下——新一天的“巡场”开始了。“今天要盯紧起重吊装。”他习惯性地念叨一句,像在给我布置任务。
上梯笼、下基坑、穿隧道……我的足迹印遍工地的每个角落。轰鸣嘈杂是日常,但我最熟悉的,还是他那总能穿透噪声的洪亮乡音。
“刘欢!安全帽带系紧喽!”“夏芹!模板支护,斜撑再给咱过一遍!别光图快!”隔着远远的距离,被点名的产业工人纷纷比起“OK”,显然对这熟悉的陕味叮嘱心领神会。
几十号人裹上工装、扣上安全帽,像流水线上复刻的零件,分不清眉眼。李等弟像台行走的“人脸识别仪”,不仅能喊出各班组产业工人的名字,连他们背后的故事也一清二楚:电瓶车司机王跃孩子高考的紧张、信号司索工李传县儿子婚期的喜气、电工孙洪宣和管片粘贴工张海霞夫妇当兵的孩子……这些故事,连同每个人的作业习惯和风险点,都被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刻在了巡查路上。
我的使命是感知大地:在基坑边缘感受土体稳定,在掌子面感知路面平整,在狭窄隧道走道板捕捉每一丝震动。
但危险从来不止于脚下。那日在盾构隧道巡查,踏过狭窄的台车走道板,李等弟的脚步猛地顿住,目光锁住操作室屏幕——二氧化碳浓度数值正刺眼地闪烁超标!“所有人注意!气体异常!立即停止作业!撤到最后一节台车通风处!快!”洪亮的命令瞬间穿透轰鸣。
我感到他步伐急促转向,一边重复指令,一边快速指挥。人群紧张地沿着狭窄通道后撤,脚步声、金属碰撞声混作一团。直到确认全员撤至安全区,他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掏出检测仪俯身一步步探查:螺旋输送机旁、管片拼装区、掌子面……滴答声中,数值稳定。反复确认后,他疑虑仍在:“叫机修!”排查发现,是监测探头灵敏度出现了误差,至此,他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危机解除,鞋底只留下沉甸甸的责任。
夕阳余晖中,李等弟脱下沾满厚泥的我,在台阶上笃笃轻磕,远处工友之家飘来招呼声:“李工,吃饭了!”。我听得真切,那声音里,一半是化不开的人情味,一半是打心底的服气。
我知道,明天朝阳升起,他依然会蹬上我,走进这片轰鸣。他的脚步声,是这片工地最踏实的“安全节拍”。而我,这双沾满泥泞、刻着划痕的“铁脚板”,永远是他的好搭档。
素 材 | 《筑港报》
供 稿 | 张浩萍(城交公司)
责 编 | 黄 宁
校 核 | 杨 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