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七公司“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年前李白的喟叹,道尽川渝交通之艰。而如今,中铁一局的建设者们以“营业线旁绣花”的精湛工艺改造既有成渝铁路,采用“增建二线+既有线升级”的模式,改写着西南大地的交通格局,诠释“开路先锋”的无畏与勇气!
汤家沱隧道顺利贯通 成渝铁路自1952年通车,承载着西南地区几代人的交通记忆与发展希望,此次中铁一局承建的成渝铁路改造工程I标段起于江津站,沿既有线向东延伸29.93公里,途经4座既有车站,这种“新旧并行”的施工格局,恰似在运行的血管旁搭建新通道,既要确保每日40余趟列车的正常通行,又要完成3座新建隧道、7座桥梁以及近26.04公里路基等施工任务,其难度堪称铁路建设的“微创手术”。
铜罐驿车站下半幅施工完成
自2020年12月进场以来,建设者们便直面营业线施工安全风险高;长江沿线环保要求严;配合单位多、施工协调难等挑战,团队制定“一施工三方案”制度(施工方案、安全方案、应急预案),在施工区域设置高度不小于1.2米的隔离排架,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设专人进行24小时监控。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稳步推进工程建设,更获业主及政府多项荣誉。项目团队2022年荣获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全市铁路建设领域巾帼文明岗”;2022、2023年荣获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铁路投资集团“优秀青年突击队”;2023年度荣获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铁路建设先进单位”;2024年度荣获重庆市交通运输行业“优秀青年突击队”。
目前,中铁一局承建标段内3座隧道、7座桥梁已全部完工;完成江津、圣泉2处站改施工,江铜区间路基附属工程完成95%;铜石区间路基附属工程完成80%。项目团队面对重庆高温淬炼,调整作业时间为凌晨4时至11时作业,并在现场配备防暑药品,保障作业人员身心健康的同时,全力冲刺开通目标。
党建赋能筑根基 项目党支部构建5项重点工作+1条责任线的“5+1”党建工作机制,成为攻坚克难的“红色引擎”。在项目重难点工程施工中,党员干部带头成立“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环保管控中,党员带头创建“长江保护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技术创新中,党员技术骨干牵头完成小改小革。在党建引领下,项目团队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马柑树隧道顺利贯通 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施工时,项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了不占一寸保护区、不排一滴超标水、不损一棵原生树“三不原则”。他们修建施工便道采取新建路基和正式用地永临集合的方式;在拌和站设置三级沉淀池,废水经处理后用于降尘;隧道开挖的表土单独堆放,完工后复绿面积达2.3万平方米。这种“环保优先”的施工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聚力攻坚克险隘新铜罐驿隧道是成渝铁路改造首座贯通隧道、首座全断面加宽隧道、首座实现“零安全事故”的营业线隧道。
这座419米的双线隧道,上方有220千伏高压线、出口紧邻既有线,施工环境极为复杂。施工时,建设团队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小导洞出洞”工艺,全隧8次断面加宽均控制在毫米级精度。2022年9月30日顺利贯通,为项目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提供了成功范例,增强了团队攻克后续难关的信心。
高边坡分级施工 会溪口二变四线大桥,则演绎了“8小时决胜疫情”的攻坚故事。2023年3月29日,项目团队在既有线与长江之间的狭窄地带,完成(3×32)米四变二道岔连续梁浇筑。面对空间受限、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建设者们采用“支架现浇+24小时轮班”模式,争分夺秒推进施工,最终攻克这一技术难点。吸取该桥施工经验,2023年6月30日,全长372.64米的中渡街二变四道岔大桥完成最后一孔现浇梁。
江津至铜罐驿区间轨道铺设
创新破壁提效能 新汤家沱隧道的贯通堪称瓦斯隧道施工的成功案例。这座1795米的单线隧道穿越岩溶发育区,存在瓦斯、人工坑洞等不良地质,是全线首座千米瓦斯隧道。面对重重困难,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双测双控”体系,通过超前水平钻机与地质雷达进行双重预报,提前掌握地质情况;实施瓦斯自动监测与人工检测相结合,确保实时监控瓦斯浓度;独创“台阶法+控制爆破”工艺,将单段起爆药量控制在2公斤以内。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城市段隧道爆破难题,项目研发的“预设芯孔降振技术”成为“神器”。通过在爆破面预设2000毫米×1000毫米的矩形掏心孔,形成应力释放通道,降低了炸药单耗,减少了喷浆料和工时消耗。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保障了施工安全,还提高了施工效率,最终在2024年12月18日实现安全贯通,创造了瓦斯隧道“零超限、零事故”的施工纪录。也为公司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江津至黄磏区间首次拨接施工
上跨既有线天桥施工作业业界公认的“老大难”,针对营业线上跨结构施工中“工期长、干扰大、成本高,风险高”等问题,项目部与业主、地方、相关单位多方协调,将上跨既有线天桥施工改为下穿通道,为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既有线施工风险,项目部攻坚团队大胆设想、反复论证、优化方案,创新采用“下穿营业线大天窗开挖涵洞拼装施工技术”,通过预制涵洞节段,利用铁路运营的“天窗期”进行吊装拼接,施工过程各工序紧密衔接,既保证了营业线的安全,又将施工对铁路运营的影响降至最低。最终实现“零沉降”穿越既有线,工期缩短60%,效率提升5倍。从推演到落地,建设者们历经 12 次方案优化,用智慧破解了 “安全与效率” 的矛盾。也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借鉴;重塑了“开路先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建设者们用五年攻坚证明,在新时代铁路建设中,创新与担当始终是不变的底色。
下穿营业线大天窗拼装涵洞施工
暮色中成渝铁路,站房灯光与长江夜色交相辉映,这条钢铁大动脉的新生,不仅是对1952年通车奇迹的致敬,更是对“交通强国”战略的践行。中铁一局的建设者们正以此次开通为新起点,继续在成渝铁路改造的征程上,书写更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时代新篇,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关键节点,让钢铁动脉始终跳动着发展的脉搏!
作者 :李 彤、龙津洪
审核 :喻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