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能源在江西吉安市万安县五丰镇的陆基养鱼基地,错落有致的陆基圆桶在大棚里一字排开,桶内水流激荡起朵朵银花,成群的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弋;与之毗邻的罗塘乡嵩阳村,标准化改造后的池塘中,几尾青鱼倏然跃出水面,搅碎满池粼粼波光。
陆基圆桶是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容器,在普通人看来,就像在地上放着的“巨型水桶”。近年来,陆基圆桶养殖凭借节约人工与土地资源、可实现高密度养殖、受天气影响小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养殖户青睐。
▲ 新型水产养殖容器——陆基圆桶
“我从2021年开始建设陆基圆桶,
在三峡集团的帮扶支持下,
2023年我将圆桶池数量从20个扩建至40个,规模翻番。”五丰镇陆基养鱼项目负责人
梁雪锋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早年经营沙场,
2021年毅然转行,开始借鉴沿海经验将“大棚
+圆桶”的陆基养鱼模式引入村镇。
▲ 梁雪锋正在给鱼撒饲料
这种工厂化养殖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模式:高密度养殖使单个圆桶池产量相当于
3亩外塘;封闭大棚让工人雨天烈日都无需露天作业,管理轻松高效;同时,环境可控大大降低了病害风险。
“在我这个年龄段,需要寻找一个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事情来做。”梁雪锋说。这一尾尾鲈鱼,就是他一直想要的稳定可持续事业,“希望它们在圆桶里游得更稳、更欢。”
如今,总投入超百万元的陆基养鱼基地,
成了当地渔业转型的标杆。
而此时,在罗塘乡嵩阳村的五百亩鱼塘旁,新筑的水泥堤坝在阳光下泛着坚实的光泽。
困扰养殖户多年的沙土堤坝问题——渗漏垮塌多发,导致向鱼塘灌水时提心吊胆,在鱼塘收网时步履艰难。
通过三峡集团帮扶支持,去年实施的“护坡”工程用水泥将堤坝表面覆盖,从根本上防止堤坝漏水和垮塌;同步进行了水处理,提升养殖水质。改造后的塘坝规整坚固,养殖户收网效率显著提升,鱼获损耗大幅降低。
村里的鱼塘承包大户罗秋生告诉记者,鲈鱼这种对水质要求高的经济品种,在优化后的环境中产出周期达到两年三批,成为增收主力。
夕阳映照下,新筑的堤坝延伸向水面,这方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池塘,映照出罗秋生红红火火的日子。
五丰镇的圆桶和嵩阳村的新护坡,是万安渔业向现代化、高效化转型的缩影。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三峡集团二十年来在当地产业帮扶的深耕细作。
“三峡集团自2003 年开始定点帮扶江西省万安县,从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到产业,落地了百余个项目,助力万安铺就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康庄大道。”三峡集团派驻万安县的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迪于说。
来源 | 三峡小微作者 | 殷悦琪、袁向南
摄影 | 刘艾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