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四公司7月11日,陕西省“中铁一局杯”试验员职业技能竞赛在盐宜铁路项目落下帷幕,历经层层角逐,公司康新高速公路2标项目的试验检测工程师周余久从来自全局65名精英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并被授予“中铁一局技术标兵”称号。
周余久,1994年生,2018年大学毕业加入。从见习生到试验室副主任,周余久始终扎根施工一线,将“试验数据就是工程质量的命脉”作为职业信条,用7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小白到技术标兵的蜕变。
大瑞铁路的坚守在大柱山隧道里淬炼锋芒
大柱山隧道,被誉为“世界最难隧道”,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堪称“地质博物馆”。在这里,刚刚入职的周余久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首次考验。面对穿越6条断裂带、频发11类地质灾害的极端环境,他和团队建立起“原材料-拌和-浇筑”全链条管控体系。针对水泥批次差异大等难题,他连续30天蹲守拌和站,通过上百组对比试验,最终独立优化24套配合比,强度合格率达100%。在42℃的高温掌子面,他创新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成功克服了高地温环境下的施工难题。
“每一组数据都关乎隧道百年寿命。”无砟轨道施工期间,周余久更是一丝不苟。从拌和站出机性能检测到现场施工监控,他带领团队完成检测数据上万组,确保轨道混凝土质量零缺陷。业主领导评价道: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让“地狱级”隧道有了质量保障。
在3段路基、2个站场的怒江峡谷攻坚战中,面对试验人员不足的情况,周余久主动请缨:“我来负责全线!”从此开启白+黑工作模式:白天穿梭于各施工段,工装被汗水浸透结出盐霜;夜间在简易板房检测新到钢材,及时发现2批次不合格螺纹钢并果断退货,避免了重大质量事故。
“隧道贯通那天,看着自己参与优化的混凝土在‘地质博物馆’里安然无恙,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周余久说。这段经历,让这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完成了从见习生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九绵高速的鏖战90后工程师的智造突破
在九绵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中,90后工程师周余久凭借创新思维与敬业精神,成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充分展现出新时代筑路人的智慧与担当。
九绵高速项目历时7年,在项目的攻坚阶段正好遇上疫情。2021年7月,浦南村大桥的预应力张拉设备急需进行校准,然而受疫情影响,外部检测机构无法到达现场。若按照常规方式进行送检,将会延误1个月的工期,且外派费用超过6万元。面对这一困境,周余久大胆提出“自主校准+远程认证”的方案。他连夜采购反力支架,并在72小时内熟练掌握JJG 621-2012检定规程;搭建临时校准平台,通过视频连线具备资质的计量院专家完成远程认证。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节约了成本,更确保了关键工序能够按期推进。
在浦南村大桥右线2#墩0#块浇筑的关键节点,暴雨突然来袭。周余久裹紧雨衣,坚守岗位、寸步不离,每30分钟对混凝土坍落度进行一次检测,动态调整减水剂的掺量,严格防范雨水导致水胶比失衡。经过42小时的连续奋战,最终保障了700方混凝土高质量浇筑完成。工友们纷纷表示:“那两天两夜,他就如同扎根在工地上的‘人形监测仪’。”
九绵高速白马隧道全长13000米,施工穿越多条断裂带,地质结构复杂,四五级围岩占比超过95%,在隧道里掘进犹如在“豆腐”里打洞。作为试验检测人员,周余久深度参与,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全力执行“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有效克服了隧道变形,拱顶坍塌、掉块等困难,确保了隧道安全质量可控。
从实现技术突破到坚守风雨之中,周余久以实际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永远在攻坚克难的战场上绽放光芒。
高原铁路的攻坚新时代筑路人的战歌 2021年11月,高原铁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高原铁路是世纪工程,公司对这个项目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周余久怀着忐忑的心情报了名。在公司筛选名单时发现,周余久有着丰富的隧道施工经验,这正是公司亟需的人才,从此他便与高原“较上了劲儿”。
初上高原,他头痛欲裂、呼吸困难。但他硬是咬着牙,与团队一起完成了拌和站和工地试验室的建设工作。从基础施工到设备调试,从仪器安装到检定校准,他都事无巨细、严格把关。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即使感冒发烧,他仍坚持工作,最终确保拌和站按期投产,试验室高标准通过验收。
“数据就是工程的生命。”这是周余久常挂在嘴边的话。白天,他穿梭于各个施工点位;夜晚,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面对机械连接钢筋合格率偏低的问题,他联合技术主管深入隧道桥梁现场,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强化技术交底,将合格率从85%提升至100%。
高原铁路软岩大变形频发,面对掌子面持续收敛、初支开裂的险情,周余久迅速制定检测方案:首先采用便携式点荷载仪对开挖面岩体进行原位测试,快速判断岩体强度劣化程度;同时选取典型岩样,开展水玻璃改良试验,验证不同配比对软弱岩体的加固效果。检测发现,水玻璃注浆能显著提高岩体胶结性,他立即着手全程跟踪注浆工艺,实时检测改良后岩体强度变化,动态优化施工参数,成功控制了围岩变形,保障了施工安全。
项目负责人这样评价他:周余久用专业诠释了什么是“缺氧不缺精神”,他的敬业精神、快速反应能力感染了整个团队。
康新高速的突破科学管控铸就样板工程
2 024年3月,周余久被调至康新高速公路2标项目担任试验室副主任。康新高速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的“天路”,全线平均海拔高达3500米,堪称四川“第一高”。
质量管控必须形成闭环。初与业主沟通,周余久就感受到业主对安全质量和科学管理的高标准、严要求。他围绕业主要求,结合项目实际,牵头建立了“计划-检测-分析-改进”为主要内容的一套完善的原材料质量管控体系,实现了从问题发现到彻底解决的全流程管控。
他坚持“数据支撑、科学管理、问题导向”的工作原则,通过系统编制检测计划、规范内业管理、严格委外检测协作,实现了从水泥、骨料到掺合料的全流程质量监控。
面对机制砂亚甲蓝值超标这一行业难题,他主动联合碎石场开展技术攻关。经过深入分析,他发现母岩黏土含量高和破碎工艺不合理是主要成因。通过优化母岩选材、调整破碎参数及增设水洗工序等创新措施,成功将亚甲蓝值稳定控制在0.5-1.0g/kg的合格范围内。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质量隐患,更形成了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
在隧道二衬混凝土养护环节,针对传统人工养护存在的覆盖不均、湿度波动大等问题,周余久全程参与设备选型调试,重点验证喷淋系统的雾化效果、覆盖范围及定时控制功能,确保其满足混凝土温湿度养护要求。在实施阶段,他通过对比检查自动喷淋段与人工养护段的混凝土表观质量,发现前者有效避免了干缩裂纹,且养护膜
形成更均匀。同时定期检测喷淋水质的pH值和杂质含量,防止对混凝土表面产生侵蚀。该设备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标准化养护,更为后续强度检测提供了质量稳定的试件,体现了试验检测对施工工艺优化的技术支撑作用。
从“最难掘进隧道”大瑞铁路大柱山隧道到软岩大变形隧道典范九绵高速白马隧道,从海拔3600米的高原铁路义墩隧道到川西高原康新高速贡布卡隧道,周余久主
导优化30余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累计为项目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近年来,周余久多次荣获业主、公司先进个人荣誉,他带领的团队多次夺得业主或指挥部组织的技能竞赛第一名。一次次荣誉的背后,是他对专业的执着追求,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书写着“逢一必争 有冠必夺”的人生华章。
作 者丨
王 辉 靳秦粤
编 辑丨
乔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