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四公司8月4日下午,亭子山隧道出口人声鼎沸、鞭炮齐鸣。经过两个月的奋战,隧道正式通过验收并进洞施工。
四公司承建宜涪高铁管段全长约15公里,含桥梁4座,隧道3.5座,站场路基1.2公里。2025年1月21日中标,大年初四跑步进场。从前期策划、驻地选址、红线征拆、大临建设,重点控制性工程亭子山隧道,5月20日开始拆第一栋房子,6月3日,场地移交给项目。施工方案、平整场地、大临建设,直至隧道进洞,180天里,从高温下的执着坚守到核心工点的加速建设,宜涪高铁二分部全体人员愈战愈勇、鏖战犹酣……
征拆攻坚破局开路显担当 铁路建设,征拆先行。宜涪高铁二分部管段沿线涉及2个乡镇、4个行政村(社区),拆迁房屋65户,临时用地845亩,红线用地462亩。
“宜涪高铁是长阳县统一土地补偿标准的首个项目,老百姓从来没有经历过,加上你们负责的龙舟坪镇和磨市镇人均耕地占有率不足2%,所以老百姓的抵触心理严重,征拆难度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铁指挥部曾从华介绍。
面对复杂的权属关系和群众诉求,项目党支部专职副书记贺军将四人的征拆小组分为三组,挨家挨户宣讲政策、丈量评估。
▲丛林深处征拆攻坚 管段内的高家岭隧道出口位于磨市镇多宝寺村,红线内山高林密,灌木丛生。“刚开始就没有路,我们自带镰刀开路,一顶草帽、一双布鞋、一把镰刀,像又回到20年前在村里割麦子的场景。”党支部副书记贺军调侃道。
“为了快速推进临时用地的审批,我们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白天村民不在家,晚上8点开始谈,几番斡旋就过了深夜12点,再把基础资料梳理一下,睡不了3个小时天就亮了。”征拆办主任韦岳介绍。4月15日,在11号渣场的土地征拆时,由于主家在外打工,项目又亟需用地,他们一行两人驱车70公里,到宜昌市的出租屋与村民沟通,直至凌晨4点方才谈妥,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项目征拆工作推进会
“我们也知道修铁路是好事儿,但刚盖两年的新房就要拆掉,确实过不了心理这一关。”杨家拗村村民杨明柱虽然十分理解征拆工作的紧迫性,但几经沟通无果。6月29日晚,长阳东站(杨家坳村)突降暴雨,造成泥石流,道路中断,地方救援队到不了现场。项目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成立抢险突击队,带领装载机、皮卡车,帮忙转移群众20余人。项目部的自觉行动当地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7月初,杨家拗村村民纷纷与项目部签订了征拆协议。
面对村民对补偿标准的疑虑,项目部创新采用“阳光公示”制度,将评估结果、补偿方案全程公开,针对特殊困难家庭,主动协调安置房源、就业帮扶。目前,各工点的征拆任务已经完成65%,为后续施工扫清障碍。
大临建设匠心铸就奠基石 “临建不是临时,集团公司花大力气推行标准化,我们一定要不打折扣的落实,还要继续对标先进、提高标准,擦亮企业品牌。”这是公司副总经理、项目负责人李建锋在例会上反复强调的话。项目部自进场以来,严格落实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和中铁一局关于大临建设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始终以“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全线标杆的大临工程。
▲项目3号拌和站 已建成的3号拌和站、2号钢筋加工场,从前期规划、建站标准、资源配置、日常管理等方面均体现了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建设目标,站内场地规划合理、横平竖直清晰可见、宣传标语大气醒目。项目常务副经理肖志猛曾在郑徐高铁、兰张铁路、平庆铁路等负责现场管理,“这些项目在我们公司也都是某一个领域的典范,特别是临建工作标准要求高,但与宜涪铁路项目,不可同日而语。”肖志猛坦言,公司领导带着他们这个团队参观了很多行内的标杆项目,汲取了先进的理念并在这个项目落地见效。
拌和站的智能粉仓管理系统、无人收料系统、全流程预警系统,能确保从源头上管控质量,全面提升生产效能。钢筋加工场使用的数字化管理方案能实现钢筋订单管
理、生产计划、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跟踪等全套功能,实现系统和设备无缝对接和数据实时采集。
集料智能取样检测综合系统、智能钢筋重量偏差标距仪系统、试验室自动预警系统……这些创新的举措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产业工人休息驿站 此外,项目部将产业工人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严格落实《中铁一局农民工实名制及工资支付管理标准化手册》的基础上,设置劳资专员对产业工人的进场审核、健康体检、培训考核、合同签订、清算退场、依法维权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在亭子山隧道、将军山隧道、清江特大桥等工点,按照标准要求打造产业工人示范区,设置标准化宿舍、单人单床,篮球场、医务室,让产业工人统一工装、劳保、被褥等标准,实现产业工人即到即可“拎包入住”。
▲送清凉慰问活动核心工点狭路相逢勇者胜 将军山隧道全长3961米,最大埋深333米,为Ⅱ级风险长隧道,隧道地质较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是标段重难点工程,分进口、横洞两个工区组织施工。
▲信息化管理中心 二工区负责人张世新介绍:“这里的地质像个布满陷阱的迷宫,洞口开在土、石混杂且潜伏巨大孤石的不稳定地层里,施工几乎每一步都举步维艰。前期光是边坡防护设计、挡土墙选型和位置,我们就反复论证、多次变更,力求稳固根基。”
将军山横洞原设计位于线路前进方向左侧,但在施工中突遇严峻挑战。项目技术负责人淮凯龙介绍:“村民砌筑梯田导致洞口地形剧变,洞门向洞内4米拱腰拱顶结构外露,原洞口无法进洞,同时在边坡开挖时发现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和碎石层异常变厚,远超原地质报告数据,带来了严重的坍塌和地基失稳风险,施工复杂性和安全压力剧增。”
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部集多方力量,组织研讨会,最终将洞口位置向大里程顺移4米,横洞长度缩减至216米,并同步优化了洞口截水天沟、边仰坡防护,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有效攻克了地质不稳定和入口结构问题的双重风险,确保了横洞安全有序推进。
▲将军山隧道进口 “前期糟糕的道路通行也一直困扰着现场施工,重型装备难以施展。”工区队长许宏国回忆道,“大型车辆根本开不进来,混凝土这类大宗料只能靠装载有限的农用小货车一点一点‘蚂蚁搬家’,效率低,调度繁琐。”为解决无路窄路难题,项目部历时2个月改建扩建近4000米原有道路,并额外新增超过1000米的施工便道。
面对洞口地质异常、地形突变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前期交通瘫痪的制约,参建人员凭借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和集体智慧,攻坚克难,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的汗水与智慧。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不仅成功化解了多重风险源,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系数,更有效地稳定了施工作业面,为后续大规模进洞施工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赢得了宝贵时间。
高温坚守汗水浇筑钢铁脊梁今年夏季,宜涪高铁所在的宜昌市长阳县遭遇持续40℃以上高温。面对“烤”验,近百
名管理人员、350余名劳务工选择执着坚守。
“整个7月气温居高不下,又赶上清江特大桥首根桩基浇筑、亭子山出口进洞、将军山进口临建等一大批重大节点。”淮凯龙介绍,虽然项目调整了作息时间,但是全体管理人员没有丝毫松懈,中午很少有人休息,技术人员监控量测、安质人员紧盯现场,下班后编制方案、梳理资料,加班到凌晨是常态。
▲防暑降温药品领取处 40度的高温下,宜涪铁路亭子山隧道洞口机械轰鸣,人流如梭。作为全线的控制性工程,6517米的微瓦斯隧道正值进洞的攻坚期,100余名劳务工24小时不停施工,项目领导班子24小时轮班盯控,确保隧道早日进洞。7月初以来,项目一工区负责人陈志强像一颗钉子一样扎在隧道洞口,原本白净的面庞被烈日烙下了“勋章”。
▲亭子山隧道洞口 长阳清江特大桥是中铁一局管段的三大核心工程之一,主跨236米,属矮塔斜拉桥,大桥结构形式多样,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从进场场地布置到标准化开工,仅仅用了8天。“从管理人员到劳务队伍,大家不畏酷暑,24小时双班倒,人停工作面不停,都全力为各个节点目标发起冲锋。”张世新介绍,搭建钢便桥时,戴着手套,钢板、钢筋都烫手,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的目标都出奇地一致。
▲施工中的钢便桥 三工区95后技术人员闫鹏辉曾在西昭高速项目当过两年技术员,转生产岗任工区主任1年后调到宜涪高铁项目。“当时,项目上的技术人员比较少,领导找我谈话想让我又转回技术岗,我有些犹豫。”闫鹏辉说,由于他有测量的功底,前期他带着测量员每天徒步10公里,仪器支架在烈日下灼出斑驳的印记,看着大家为了一个目标都在坚
持,他动摇了。“这个项目有复杂地质的隧道、有复杂结构的桥梁,有一定的技术挑战,要是能在技术上干出成绩,脸上也有光。”
隧道全工序机械化、安全穿透式管理、远程操控塔吊、无人操控电梯、钢筋加工滚笼机、智能检测机械狗、除锈机器人……全新的管理思路、先进的工装设备、数
字化的管理探索正在宜涪高铁项目逐步兑现。
创新的思维和持续的提升是项目管理的永恒课题。李建锋解释道,科技发展得太快了,我们始终要高度警惕,要放眼长远,不断向行业的标杆学习、看齐。
作 者丨邓少博 张文龙
编 辑丨
乔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