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六局北京公司近日,一项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IM)与智能数字化加工的预制梁钢筋深度优化技术,在公司承建的京雄高速、本桓高速、甬台温高速等重大工程中落地开花,该项新技术实现了预制梁施工从设计优化到加工绑扎的全过程数字化闭环管理,为公路行业预制梁施工效率与精度提升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钢筋施工走向"精细化”
“在传统预制梁施工中,钢筋加工常常面临图纸错漏、定位偏差、现场切割返工多、材料损耗大等痛点,经常造成返工或浪费。”甬台温高速预制梁加工场技术应用负责人赵刚介绍到。该项技术以BIM建模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模拟计算,精准优化钢筋尺寸、预应力管道定位、钢筋碰撞避让等关键环节,大幅减少了现场补筋与切割工作量。再将优化后的数据包,通过BVBS数据直接驱动数控机床自动化加工,实现钢筋加工精度与效率的双提升,材料损耗率得到有效控制。
现场钢筋绑扎 从“蓝图”到“成品”全程可控
该技术体系能够实现了“蓝图→BIM优化→智能加工→数据反馈→尺寸定型”的数字化闭环流程,施工前通过BIM模型快速复核图纸、提取工程量,提前发现并解决设计冲突;加工阶段,依托标准化数据接口实现钢筋自动化生产;现场施工中,结合三维可视化交底与数字化安装图,指导工人精准绑扎。最终,模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交付与验工计价的依据,形成全流程数字化资产。
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范例
该技术还打破了传统梁场在梁型与工艺上的限制,能灵活适配公路、铁路等多种类型的预制梁生产需要,对T梁、箱梁等主流结构均有良好适配性。“我们采用的信息软件与数据标准均为行业通用,软硬件门槛大幅降低,非常利于推广应用。”甬台温梁场技术应用负责人赵刚介绍,这套方法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实施路径,为同类项目提供了清晰、可复制的范本,有力推动了桥梁建造向智能化、精益化方向的转型进程。
钢筋模型模拟 从图纸深化到智能加工,从现场绑扎到数字验收,这项技术实现了预制梁钢筋工程的“全链条”升级。它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标志着基建行业向数字化建造迈出的关键一步。
(企业内部信息自媒体请勿转载)
文字:梁玉鹏影像:梁玉鹏编辑:沈子悠审核:罗敏斌素材来源:工程技术服务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