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为深入贯彻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公司纪委于5月组织开展廉洁家风建设、文化创意作品征集、廉洁文化进项目等系列活动;7月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本次活动是对家风建设和廉洁宣教系列活动的深化拓展。
为鼓励大家创作的积极性,公司纪委将综合选取前期收集的文学、美术、光影等作品开辟系列专栏,分批次进行展播,本期精选部分单位优秀文学作品予以展示。
老茶缸里的廉洁密码预制分公司 庄 严
爷爷那只搪瓷茶缸上的红漆掉了大半,唯有“克己奉公”四个白字始终鲜亮。这只跟随爷爷四十年的搪瓷缸,倒映过村委会办公室木窗棂的纹样,也篆刻着我们家的精神年轮。
小时候,我常常趴在村委会旧木桌上写作业,隔壁养殖户拎着甲鱼推开村委值班室的木门,找爷爷“通融承包”。爷爷将茶缸重重磕在桌上,茶缸与木桌相撞的闷响惊得来人后退半步。“后山水库是全村人的饭碗,该给谁承包要看招标公示。你要是有本事,就带着方案去竞标。”爷爷的声音在屋里回荡,那天,我觉得爷爷的背影特别帅。
▲《廉》 京杭运河项目部 王宇清
担任村主任期间,爷爷用二十年时间给村里每笔账都系上“保险绳”。腊月间,村办茶厂要进行年终分红,他守着会计把现金装进写满户名的红信封;村民自建房屋超占集体用地,他带着卷尺一家家复核面积
…… 深夜的台灯总把他的身影“钉”在账册堆里,浓茶续了几道仍不肯休息。那些日子,让我懂得了有些原则比铁观音更苦,却能在岁月里回甘。
去年入职时,爷爷往我手心放了三枚硬币:“当年接手村集体账本时,老会计给我三块算盘珠,说‘珠响三声问良心’,现在给你硬币,每次遇到困难时就摸摸它。”袅袅茶烟中,爷爷摩挲着茶缸叮嘱着。如今,那三枚硬币仍在我办公桌抽屉里,每每拿起,耳畔总会响起爷爷的教诲。
当晨光洒满办公室,我恍惚又看见十二岁那年的夏天,爷爷的茶缸里飘出缕缕热气,那是家风最朴素的模样。
永不褪色的照片华中建筑分公司 刘宇涵
翻开泛黄的家庭相册,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黑白照片——1965年的平远街机场工地上,外公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帽檐阴影里的眼睛望向远方。作为空军工程兵修建总队的一份子,他肩负的重任就是为“雄鹰”修筑通天大道。
母亲总在暮色里说起那些年的事。记得有一年深秋,外公探家回来。他平日里省吃俭用,连津贴都要“掰”成几份花,却特意在帆布包底下藏着给孩子们买的糖,可惜一路颠簸,到家时糖早已碎成了渣。
还有一次,外婆帮外公洗那双穿了足足三年的解放鞋。当抖开鞋帮上的裂口时,竟掉出半张报纸——原来他把报纸叠成鞋垫,垫在磨穿的鞋底里。外公见了却笑着说:“沙地烫脚,垫上报纸能多扛两个钟头!鞋底坏了没关系,剪些胶皮粘上还能接着穿。”
生活里精打细算的外公,工作时却格外坚韧。在群山里,他和战友们用青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平远街的荒草没过膝盖,他们砍来杂木搭起窝棚,床板是未经打磨的粗木条,夜里翻身时木刺常勾破衣裤;大足、白市驿的夏天骄阳似火,正午的阳光把铝制饭盒晒得发烫;陆良、元谋的风沙最是难缠,清晨起来,搪瓷缸里总是落了一层细沙。有次,在白市驿机场施工,外公中暑晕倒在工地上,醒来后第一句话是问:“今天的施工进度怎么样?”
那些年的家书里,外公很少提及苦累。如今我常望着办公桌上的台历出神,那些被外公汗水浸透的岁月,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养分。他教会我们的,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在帆布包里藏糖块的温柔,是用报纸垫鞋底的坚韧,是晕倒前还惦记着工程进度的担当。
葡萄藤下的家风玉林项目部 阴哲生
院中那架虬枝盘结的葡萄老藤,不知已默默生长了多少个春秋。他的根深深扎在土里,藤蔓爬满架子,每年都结出甜甜的葡萄。它就像我生命里的一棵树,把一种叫“廉洁”的道理,种进了我心里。这道理,是我那平凡却像山一样可靠的外祖父教我的。
▲《清廉》 检测中心 刘玲
外祖父是一名普通公职人员,这份“普通”,在外祖父那里,却有着不普通的分量。他常说:“公家的身份,不是谋私的工具,而是肩上的责任。”
一个炎热晌午,我正津津有味地听着收音机,外祖母在一旁轻摇蒲扇。忽然,外祖父神色凝重地跑了进来,一反平日的温和,声音带着少有的严厉:“快关掉!”外祖母似早有默契地关闭了收音机。我惊魂未定,这时院门已被急促的敲响,“砰砰砰!”几声之后,门外传来恳切的呼唤:“在家吗?有点事麻烦您,顺便给您带了两瓶好酒……”外祖父立刻朝我和外祖母摆摆手,压低嗓子说:“别出声!” 他这不是头一回这样挡人了,那被刻意挡在门外的,正是想托他办事的人。待门外脚步声远去,他走到我身边,摸着我的头,那目光沉静又清亮:“孩子记住喽,不是咱家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今天要是收了人家这两瓶酒,明天自己不情愿的事儿,怕也得硬着头皮去帮人办。‘规矩’一破,腰杆子就挺不直了。你长大以后一定也要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那日的闷热连同他眼中不容玷污的清亮,深深刻入我的记忆。
记忆里,外祖父的“廉”如同他打理的菜地,浸润在日常点滴中。有一次,单位发福利,账目出错了,多给他发了一斤白糖。他拿过单子一对,二话不说,顶着烈日骑车十几里路送回单位仓库。他说:“不该是我的,一针一线也不能沾。”还有一次,我母亲生病急需用车,恰好单位有辆闲置公车就在附近,同事好意提醒可以“通融”一下。外祖父却摆摆手,自己掏钱雇了辆三轮车,他说:“公家的车,轮子只能为公家的事转,家里的事,再难也得自己想办法。” 这些看似微小却无比清晰的界限,筑成了他心中不可逾越的高墙。
岁月悠悠,院中的葡萄藤愈发苍劲,其深埋地下的根脉,正如外祖父言传身教的精神,早已无声地蔓延,深深融入我的血脉。如今,我在基层项目从事办公室工作,每当困顿犹疑,外祖父的身影便会悄然浮现:他那清亮的目光、那烈日下送还白糖的背影、那拒绝公车时坚定的摆手……这些记忆的碎片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时光的冲刷下愈发清晰。
素 材 | 纪委办公室、预制分公司、华中建筑分公司、玉林项目部、京杭运河项目部、检测中心
编 辑 | 张 恒
校 对 | 邵高明审 核 | 刘 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