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六局近日,由承建的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废弃矿山治理及华城镇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与修复工程(一期)项目顺利完工,标志着这项国家“十四五”首批、广东省首个“山水工程”进入竣工收尾阶段,为重塑生态体系、筑牢安全屏障、促进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
项目修复完工全景 昔日,这里是山体裸露的废弃矿山、危岩耸立的荒山秃岭、杂草丛生的河沟廊道、退化荒芜的田间地头。如今,这里是满目苍翠的群山峻林、草木葱茏的森林峡谷、平整有序的河湖沟渠、生机盎然的农家田园。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曾经的“生态之殇”逐渐演变成了储能巨大的“绿色银行”。
破冰:综合“把脉”,分类“施治”
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是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生态屏障,2021年入选全国“十四五”首批、广东省首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区,梅州市五华县废弃矿山治理及华城镇保护和修复一期工程为其中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规划面积87.89平方公里,涵盖华城镇3个社区、13个行政村及水源林场,聚焦乌陂河、新桥水干流等6条河沟廊道(总长22.30公里),治理75处共93座崩岗,修复4123公顷林地、2块退化田园及5个裸露山地,全面覆盖水土流失严重区、耕地退化带与矿山废弃地。
需治理崩岗平面布局图
“山水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要素,以实现“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协同治理为目标。为此,项目团队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根据不同生态要素特点和问题“把脉问诊”,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
广东南岭区域属厚层风化壳地区,山岭因长期水流冲刷后发生崩塌,产生的大量泥沙将掩埋农田、淤积河道、威胁村庄、阻碍道路、影响安全。针对崩岗这一特殊侵蚀地貌,项目团队在治理中摒弃单一措施,采用“上拦下堵中间削”与“上拦下堵中间保”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将自然恢复、植物保护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
林地修复 据项目负责人李大鹏介绍,项目团队根据75处崩岗分类梳理、因地施治,依据崩岗危害影响程度和附近田园开发价值制定“一岗一策”方案,实施坡面截排水、沉沙消能、拦沙坝、经果林、水保林等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步结合生态景观改善对施工道路及迹地进行提升修复。
“在田园生态修复中,我们将土地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建设与生态景观打造相结合,促进了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李大鹏介绍道。如今,1号裸露山地顶部一道瀑布飞流直下,既浇灌着山地治理后栽种的树苗,又成为进山游客的一处欣赏景观。他们还依势修建11条引水渠,增设机耕道、蓄水池和闸门,山上蓄积雨水可引入灌溉山下的农田、果林。
修复后的1号裸露山地 据悉,经过系统化、一体式“治疗”,目前单个崩岗拦沙率超过80%,林草植被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不仅减少了泥沙对下游河道、农田的淤积,更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崩岗周边修复后的田园,既可种植油菜等作物以增加农户收入,又可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
破题:科技“赋能”,智慧“提效”
崩岗因其地形复杂、山高崖陡、荒芜粗犷,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山水工程”治理的一大难题。而该项目涉及的93座崩岗,共占据方圆1481亩面积,在点多面长、种类繁杂、坡陡难行的情况下,如何精准探查崩岗类型、有的放矢制定方案、成功运输施工材料、有效保证植被成活,成为项目实施的关键。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坚持科技创新、智慧应用。”该项目总工程师赵涛介绍道,团队与铁四院经反复勘测、联合研究后,采用“无人机航拍+3D建模技术”,成功模拟出各区域各类型崩岗的实景画像,以便全面直观真实了解崩岗全貌,为现场修筑施工便道、崩岗施工、材料运输、应用工艺等提供指导。
3D建模技术 针对崩岗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大型机械难以进入的特点,他们将传统运输方式与现代智慧优势完美结合,针对不同施工材料采用差异化运输:对于草籽、树苗、化肥等轻型材料,采用大疆T50农业无人机精准投放,单次吊运量达40公斤,喷洒有机肥与农药覆盖效率30亩/小时,可大幅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对于砖块、砂石等重型材料,则组建20头骡马驮运队,既降低成本、减少植被破坏,还助力村民增收。
无人机吊运材料 在植被恢复和崩岗治理方面,他们还引入了椰丝草毯护坡和加筋麦克垫等新型材料,并采用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发的“生态型崩岗侵蚀治理”和“低成本低扰动废弃矿山快速复绿技术”,草籽成活率超90%,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85%。
骡马驮运树苗破局:双向“融合”,协同“共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山水工程”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保护与修复中,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轨同行的“绿色银行”,是摆在四公司项目团队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项目团队将推进施工生产与助力地方经济兼顾起来,结合崩岗地质和环境特点,在种植成长期快、成活率高的绿色植物的同时,也在土壤条件较好、光照充足且坡度相对平缓的崩岗台,选择种植适宜生长、经济收益高的多种经济作物,不仅达到了崩岗植被覆盖率要求,而且可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无人机喷洒肥料 “我们在6座崩岗山坡,种植了柚子、脐橙、三华李等果树共五千余株。以脐橙为例,脐橙树扎根于崩岗改良后的土壤中,不仅起到了固土护坡的作用,而且2年生脐橙苗在第3-4年就开始挂果,一亩脐橙每年可为果农带来约5000-8000元的纯利润。”项目总工程师赵涛计算着预计收益,眼里闪耀着光芒。
在田园生态修复过程中,他们还通过修建便道、改良土壤和完善灌排设施,提高了耕地质量、方便了村民出行,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建设期间,团队共为项目施工区域修建了30多公里便道,成为当地村民上山和下田的“方便之路”。修复后的田园耕地可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耕地修复 如今,随着崩岗拦沙提升、林草植被增加,以及河道清淤完善、护岸滨带建设和田园林地修复,区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多样生物显著增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肥力也普遍提升。这为土地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也直接吸引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芋荷种植地 “生态环境改善了,生活品质提升了,不仅我们本地人愿回来,外地游客也会慕名而来。”华城镇董源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道,随着配套生态景观和休闲设施的建设,当地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等系列旅游项目即将开发,未来将吸引大量游客到此观光旅游,随之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在这项“山水工程”的建设中,人用诚信与担当、智慧和坚韧,协同地方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农旅融合的“梅州样本”,为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激活“一池春水”,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内容来源:四公司责任编辑:郭鹏程执行主编:邓昆伦主办单位:集团公司党委群团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