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点击上方「」可快速关注 华南公司肇庆项目部食堂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支部书记李兴元手持一封来自怀集县人民政府的感谢信,字字铿锵地宣读着:“众志成城,大爱无疆……”12名正在用餐的救灾志愿者不约而同放下碗筷,眼神交汇间,那段惊心动魄的救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时针回拨到那日凌晨,在台风“蝴蝶”肆虐下的怀集县正经历着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项目部安全员蒙人福被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那头妻子惊慌的声音穿透雨幕:“水位已经55米了,邻居们都在挪车!”他一个激灵坐起身,职业敏感性让他立即意识到事态严重。果然,不到五分钟,紧急集合的哨声划破苍穹。
随着全体抢险队员十分钟后集合的命令下达,一场与洪魔赛跑的比赛就此展开。12名建设者如同冲锋的战士,从各自的工位上飞奔而出。重型设备区,发动机的轰鸣此起彼伏——泥头车、洒水车、铲车、挖掘机全部进入抢险状态。
“通往蓝钟镇的道路边坡被雨水冲刷松软,现在通往救援点随时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对讲机里传来技术员范亮亮的急报。项目总工刘富强抓过用手机查看了下地图,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是生命线,我们必须抢通!”
尽管道路不畅,抢险队仍在40分钟内奇迹般抵达现场。到达施工现场,触目惊心的场景让所有人倒吸凉气:大面积山体滑塌,泥土碎石覆盖了乡村公路,几棵大树被连根拔起,阻断了道路通行。更为危急的是,滑坡体上方仍有松动岩体,持续的强降水还可能诱发二次灾害。
“挖掘机开路,铲车清障,泥头车转运,动作要快!”刘富强的指令干脆利落。此刻,乌云中又传来隐隐雷声,新一轮强降雨随时可能到来。队员们默契地分成三个突击组,重型机械的钢铁臂膀在雨幕中划出有力弧线。
夜幕降临,项目食堂送来了热腾腾的姜汤和盒饭,但很多队员只是扒拉几口就又回到了岗位上。“早点打通道路,受灾群众就能早点得到救助。”安全总监李昱辰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说道。
经过连续10小时的鏖战,当最后一车渣土被运离时,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1000余立方米的塌方量,相当于清空了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三层楼。汗水和雨水在每个人脸上冲刷出相似的沟壑,但眼中的光芒同样明亮。
通行危险已经解除,还未歇息,就要转战清淤战场,更艰巨的考验接踵而至。在怀集县城区第五网格,技术员范亮亮踩着没过膝盖的淤泥,每一步都像在沼泽中跋涉。商铺卷帘门上的水痕标记着洪水曾达到2米的高度,破碎的玻璃瓶和铁丝网在泥浆中若隐若现。“这比抢险还难”,他喘着粗气对队友说。
人员不够,远在120公里外的四会分项目的12人也连夜奔袭加入到了清淤队伍中来。清淤突击队创造性地采用“三班倒、分片包干”战术。汤师傅驾驶的吸污车连续运转25小时,驾驶室里挂着的毛巾能拧出水来;王洪钦带领的青年突击队发明了“铲推结合”作业法,效率提升近一倍;当地民兵和其他单位的增援力量也陆续加入,不同颜色的工装渐渐被淤泥染成同样的土黄色。
连续昼夜奋战10余天,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焕然一新的街道上,第五网格的清淤工作终于完成,早点铺蒸腾的热气与洒水车的水雾交织成朦胧的彩虹。抱着西瓜前来慰问的老伯感激地说到:“蓝色志愿者辛苦你们了,大家尝尝我精心挑选的瓜,可甜了!”
随着感谢信读到尾声,众人的记忆也回到了现实。此刻,总指挥王也枫目光深远:“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每当想到焕然一新的街道,居民们走向大街露出久违的笑容,“做这一切都值得”。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中交蓝”不仅筑起了物理防线,更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信任的丰碑。
素 材 | 华南公司
供 稿 | 周子义
责 编 | 黄 宁
校 核 | 柳新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